本帖最后由 打铁佬 于 2010-4-30 20:02 编辑
前言: 我敢说这文章不容易写,懂这行的人不会写,会写的人却不懂这行。而我刚好早年当过农机厂的头头,有幸深入接触过这行业,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甚称打铁的教科书。 打铁是一行很古老的行业。过去各行各业都尊奉一位祖师爷,如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酿酒是杜康、、、、、、等等。而打铁行奉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也有说是唐朝大将尉迟恭的。 打铁档通常由二至三人组合,工具有炉子、风箱、铁砧、铁钳、铁锤等。铁锤又分手锤、横锤、大锤三种。师傅用手锤,手锤较小,起指挥作用。打哪,横锤、大锤按次跟着打,配合熟练,容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就会撞锤出事故的。“叮叮当”“叮叮当”,悦耳动听。 干这行工作辛苦,且收入不高,故有童谣唱:“打铁叮当,无米下缸”。每个角色都不轻松,别看师傅用的是小锤,但他另一手要钳着铁块并不时翻动,接着要拉风箱烧铁块,受高温也最多。打横锤的叫二手,可以提前一点停锤退出,但不是休息,而是要加工修整一些半成品。例如一把菜刀毛坯,就要刨开刀口两面铁层,露出钢锋来。打大锤的倒是有片刻的休息时间,但抡大锤也是出力最多的。这角色多是小学徒和新手,技术含量最低,专干粗重活。每月两次浆木炭是最辛苦的。为了使木炭耐烧且不会轻飘飘被风箱吹起,就要先捣好一池子的黄泥浆,加上水,再把木炭一筐筐地倒进去,捞出来。工作又苦又累,吸进很多炭灰,几天后咯的痰都是黑色的。 一件产品的完成,是要经过很多道工序的,就拿个刀类说下吧。选一块所谓的“钢”和“铁”,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两块都是钢,铸钢用的生铁才叫铁。只不过打铁行说的“钢”是高炭钢(硬脆),“铁”则是低炭钢(软韧)。分辨的办法是,烧红后放水里冷却,能敲断的是钢,否则是铁。选好材后,将“铁”打成长方体,并从中凿出一条槽,再将打成细长条的“钢”放进去,叫 “入钢”。入好钢再沾上一些黄泥浆,然后放炉子里高温烧至表面有点溶化后,拿出急速快锤段打。这时只见火星四溅最是吓人,衣服也是这样给烧成个个小洞的。这个火侯的撑握至关重要,轻则影响产品质量,重则有杂质掺入造成“含炭”也就废了。打好后的刀坯就象一块三文治,两面是软韧的铁中间是坚硬的钢,特点是好磨、锋利、不易嘣口。这些优点都是现在机制的全钢刀具所没有的。最尖端的枝术就是最后一道工序叫“淬火”,根据用钢的硬度,将刀烧热,硬度低的加热温度稍高,然后放水(也可用油、沙或空气等作介质)里冷却。利用遇冷急速收缩原理,使刀锋更坚硬,但会有脆性。这就要放炉子上慢慢烤上一回,叫 “回火”。经以上精心打制,一把好刀就出来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低成本的大量生产的冲击。辛苦的劳动,极低的回报,使得手工从事这行的人越来越少了。和许多优秀传统手艺一样,日渐式微了,最终失传也是早晚的事。世界向前发展、进步,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仅以此文怀念一个曾经给人类文明作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曾经无比辉煌而渐渐远去的行业。并给后人留下一点点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