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帖是一组已大部分拆毁,与中国重大历史变革有关的历史建筑图片,它与广东,更和佛山,南海有关。 北京南海会馆不一定被大众所熟悉,但是南海会馆不仅是南海人的会馆,也是中国的南海会馆,这是中国近代爱国人士力求变革图强的一个见证,更是当年“戊戌六君子”走出变革第一步的重要见证,保护南海会馆,就是在保护近代中国变革的缩影。
北京南海会馆(即康有为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菜市口骡马市大街南侧的米市胡同43号(我住时门牌是18号)。
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是广东南海籍京官所捐资购置,光绪三年(1877年)扩建成13个院落、有房190余间的大会馆。南海会馆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面积有5600平方米,东西南北有厢房,院子里可以跑马车, 既独立、又有高丈余的木走廊相连。会馆有假山、花回。凉亭,榆树、丁香、青藤遍布。进京赶考的南海举子,一般都在这里栖身。 康有为进京赶考和弟弟康广仁住在会馆内的“七树堂”,他们在那里创办了宣传变法思想的报纸《万国公报》,写《上清帝第二书》,并创立“知耻会”。 1895年7月康有为等维新派在会馆内创办了《中外纪闻》,它是北京出版的第一种民办报刊。并于1898年1月5日在南海会馆创立“粤学会”。 南海会馆是广东人在京城的大本营。当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痛心疾首,连夜起草了一份1.4万言的《上皇帝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本年会试,康有为中了进士,具备了低级的官方身份后,康有为逢人便说变法救国的道理。他的见解终于打动了光绪帝,接下来的三年,康有为在南海会馆领导了试图改变中国命运的变法运动。 “南海会馆”是维新派的重镇,康有为常在此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共商变法。断断续续加起来康有为在这里住了十六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派密使将让康有为速逃走的衣带诏送到南海会馆。
搬迁后的南海会馆, 将对北京康有为故居实施实质性的保护修缮, 明确了康有为故居“原址保护”的前提下,目前最为着急的工作是对康有为故居进行抢救性修缮,按照“七树堂”的原貌,能修复的就“修旧如旧”,已拆毁的“原地重建”,加建的一律拆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