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四面八方,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在关注上海,祈祷着上海早日战胜疫情,这里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值得记录。
今天我要向您讲述的,是一位迎战过2020疫情的武汉人,也是一位工作于上海的人民教师。面对来势汹汹的上海疫情,他披上防护服,在线上授课之余,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作为一名新上海人,他一再强调他是“武汉人”,这里面显然饱含着我们中国人对于“互相帮助”的独特理解。还有,他对于“志愿者”含义的鲜活解释,也特别有见地,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吧。
在上海浦西封控“满月”之际,陈耕苗在朋友圈写下:双满月纪念,封控管理一个月,志愿服务一个月,这个月的照片都是“大白色”或者“小蓝色”。
作为上海交大附中IB国际课程中心的老师,3月12日,上海市中小学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后,陈耕苗开始居家办公,在没有课的时间里,他选择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布置核酸点位和路线、把控核酸顺序和进度、登记核酸码、掰咽拭子棉头、扫楼做抗原检测、协调团购、运送物资、清运垃圾、小区巡逻……这些都是陈耕苗的日常工作,作为志愿者的他,几乎尝试过所有服务岗位。“志愿服务更多是一项从心的工作,你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并不是强制必须要做够多少。大家目标一致,只要有这份心意就可以了。”陈耕苗告诉记者。作为班主任,他有好几次就在志愿服务现场,穿着防护服和学生们召开线上班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让同学们知道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是武汉人”
陈耕苗记得很清楚,自己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是在3月19日。彼时,浦西尚未全域封控,但已经有部分小区开始封闭式管理,亟需志愿者携手抗疫。他所在的宝山区高境镇党支部,号召党员同志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学校的支部书记也在党员群里呼吁,看到消息之后,陈耕苗决定加入其中。
起初,陈耕苗的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周末时间,周一至周五正常上课,利用双休日去到各个小区,协助核酸等抗疫工作。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穿防护服,陈耕苗还闹了一个笑话。由于是新手,他不知道防护面罩正反两面都有保护膜,需要撕下来。一天结束后,不由感叹工作的辛苦,“看东西都看不清楚”,直到旁边的医生提醒他没有撕膜。陈耕苗笑着说,“都是因为没有经验”。
4月1日,浦西全域实行封控,社区进行封闭管理。由于楼组分散、人手不足,如何保障社区的各项服务、维持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转,成为社区居委面临的一大挑战。陈耕苗所住小区有16幢楼、1200多户,共计3000人左右。已经参与志愿服务近半个月的他猜想,封控期间志愿工作会更加忙碌,自己想要为小区做点事情,但是不知道小区是否有这个需要。事实上,在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之前,陈耕苗对社区居委知之甚少。“我甚至不知道居委的门在哪儿,也不知道居委会里都有谁,平时接触得比较少,所以也不会在意。”
直到去年某天夜里回家,陈耕苗在小区门口遇到一位大叔,问他有没有加入小区的反诈群。得知他还没有加入之后,大叔主动添加了他的微信,并把他拉入群聊。因为这件事,陈耕苗手机里才保存了居委负责治安工作的一位大叔的联系方式。
于是,陈耕苗在通讯录里找到了这位大叔的微信,也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主动就问小区需不需要志愿者。通过这位大叔,陈耕苗联系上了居委会书记,书记告诉他,“你来得正好,现在正在招募志愿者”。
谈及加入志愿服务的初心,陈耕苗告诉记者,“因为我是武汉人”。2020年春节期间,陈耕苗回到了老家,整个疫情期间都呆在湖北。“上海现在的情况和湖北那时候还不太一样,当时毕竟是一个新的病毒,大家都不知所措。”经历过当初的封控生活,陈耕苗对于本次上海封控有着较高的接受度,不会特别担心。
尽管如此,一开始他还是没有主动和远在湖北武汉的母亲提起自己加入了志愿服务这件事,直到身边的亲戚朋友透露风声。在陈耕苗看来,母亲年龄比较大,又不和自己住在一起,难免会担忧、牵挂。但结果出乎他的意料,母亲对于他的选择感到非常骄傲,并告诉他,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有担当的青年人,就应该这样站出来。“可能因为本身也是武汉人,对于这件事感同身受。”陈耕苗这样想。
那一刻,他觉得母亲非常伟大,是自己把她想得有些狭隘。虽然母亲也会常常唠叨,叮嘱他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支持他。知道陈耕苗做志愿服务比较忙,母亲白天也不会来打扰,彼此之间保持默契和信任。
“用心去做志愿服务”
陈耕苗所在的小区,目前有近200位志愿者,包括冲锋队、保障组、宣传组等。冲锋队固定14人,负责小区外围的工作;保障组即楼栋里的志愿者,平均每栋楼10-16人;宣传组负责制作《抗疫日报》,通报小区里新增病例、核酸采集、信息辟谣等方面的最新情况。
由于要求“人员足不出户”,楼栋以外、小区外场的很多工作需要有专人来负责,于是小区安排了14位外围志愿者组成冲锋队,集中负责这方面的事务,陈耕苗就是其中之一。
3月31日,浦西封控的前一天晚上,居委会召集了这14位外场志愿者开会。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之间都非常陌生,过程中大家戴着口罩,也看不到对方的样貌。
会议对外场的志愿服务进行了大致的安排:首先,政府配送的物资和居民团购的物资,由志愿者负责消杀,并搬运到各个楼栋门口;其次,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志愿者分成各个小组负责清理;最后,由于居民的防范意识尚不到位,志愿者需要负责日常巡逻,规劝居民足不出户,并及时解决突发状况。
虽然小区封闭管理,但大家还是需要居家办公,因此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时间段都能在场。为了协调安排外场志愿者们的时间,陈耕苗负责制作排班表。“我觉得管理志愿者有点像在学校里带学生,我们之前也经常带几百号学生出去研学,在组织这块儿比较有经验。”当然,陈耕苗表示,志愿者大多在各自岗位上表现都很突出,工作能力本身就比较强。
一开始,陈耕苗制作了一份腾讯在线文档,划分早上8点到晚上8点的时间段,前一天晚上发到冲锋队群聊里,让每个人填写第二天可以服务的时间。所有人填表完成后,陈耕苗再进行安排和调整,尽量保证每个时间段都有两个人在场待命,也保证所有人都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但实践下来,结果却和陈耕苗的预期不大一样。“有任务的时候,大家都会来,并不会按照排班表去执行,所以到了后面,我也就不再统计了。”他表示,原本统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大家服务,而是为了让大家休息,但是后来发现所有人的热情都很高涨。
比如,小区外突然来了一批大宗物资,有1000多份同时到达,或者临时通知需要全员核酸,志愿者们只要在群里喊一声:“现在有事情,兄弟们快来!”大家就都会赶来帮忙。当所有人都有意识地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中,自然也就不需要再进行具体的排班安排。
“志愿服务毕竟是一件用心在做的事情。不论是服务一小时,还是服务十二个小时,没有好坏,都是好的。只要愿意加入,做多做少都值得被称赞。”陈耕苗认为,冲锋队成员之间都配合得特别好,所有人都秉持“尽我所能”的意识,在本职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保证志愿服务有序开展。陈耕苗告诉记者,每天大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把货架清空,笑称这也是一种“动态清零”。
“来给大家打个样”
尽管大家都怀有满腔热情,但想要工作高效运行,志愿者们还是经历了一番摸索。
搬运货物是冲锋队的主要工作之一,字面上听起来很简单,但背后也有规范化的流程,并不只是使使力气的事情。人手毕竟是有限的,面对货物较多的情况,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陈耕苗牵头负责的任务之一。
起初,小区建立了团长群,想要开团的居民就必须加群。“因为一开始,我们对工作不太熟悉,效率比较低,所以会对团长有所谓的‘审批机制’,主要是了解一下物资的团购情况。”陈耕苗告诉记者,群里会设计一张固定的表格,每次团购物资,团长必须按照表格去整理清单。物资送到之后,志愿者就把表格打印出来,给每份物资贴上房号,以便后续送货上门。但实践下来,核对、清查、标注、分拣这一系列的过程非常缓慢,效率很低。
后来,志愿者们在此基础上改良方法,把清单按照楼栋剪成小条,一栋楼一张,不进行房号细分,把货物整体送到楼下,再由楼栋志愿者根据清单进行分发。但又发现,小条很小,有的时候晚上送货,或者志愿者们戴着手套,会掉落。
于是就有了第三版方案,将清单按照楼栋顺序排列,不剪断表格,而是剪成“烤鱿鱼”的样子,到每栋楼就撕下来给楼栋志愿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骑着小三轮,纸条抓在手上,迎风会飞,也不是特别方便。
最后,大家慢慢发现,其实都忽略了最原始的方法。现在,志愿者拿到物资后不再打印清单,而是把电子明细表发到群里,各楼栋自己查看表格。外场志愿者只负责统计每栋楼有几份物资,用马克笔在废纸盒上标记清楚,比如一号楼90份、二号楼80份,然后把纸盒交给负责开车送货的冲锋队员。志愿者按照纸板上的数据,把相应数量的货物送到对应的楼栋,每一栋楼的细分工作由楼栋自己组织。
“外场还是我们的主力,实在是没有精力顾及到各个楼栋的情况。而且时间长了以后,楼栋内部都在组织自治,各楼栋有各楼栋的方法。因为楼栋志愿者比较多,每栋楼有20人左右,外场志愿者只有固定的14人,所以就将志愿工作慢慢向楼栋转移,这也促进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陈耕苗表示。清理生活垃圾同样如此。一开始这份任务由外场志愿者负责,封控大概一周后,楼栋里的居民也觉得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就自发地加入其中。目前,每家每户门口的生活垃圾就由楼栋志愿者负责清理,外场志愿者不再继续负责。“其实很多事情,我们负责打个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然后居民们就可以自己来做了。当中的流程梳理通顺之后,所有人的志愿工作都能够轻松高效一些。”
封控伊始,由于核酸检测很多时候都是临时通知,所以就需要提前设计好路线和点位,根据每栋楼的层数、电梯数、居民人数以及每个人下楼耗费的时间等,做好备选方案,明确安排每栋楼的居民以怎样的方式下楼,保证医护人员不空挡,居民也不用太聚集。
这些工作都需要前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测量与斟酌,由于志愿者们一开始对流程不熟悉,一天忙碌下来确实疲累。但是经过一两次的全员核酸,规范化的流程形成之后,志愿者们已经不再需要特别去做些什么,整个小区的核酸筛查只需三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在陈耕苗看来,这就像是老师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后续的工作随之变得更加从容。
“真正理解了无私”
说到冲锋队的兄弟们,陈耕苗告诉记者,自己并不知道居委是按照什么标准选拔出这样一支队伍的,但每天和他们相处在一起,他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什么叫做“无私”。“‘无私’原本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宏大的概念,对它的理解更多是从影视作品中。疫情期间,这个词变成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摆在我面前。原来生活中真的有很多无私的、热心肠的人,可能就是同一栋楼的邻居,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按照居委要求,所有的志愿者都需要接种过两针以上的疫苗,并持有48小时以内的核酸证明,居民想要参与志愿服务,就需要在上岗之前自己去医院做核酸。彼时虽然尚未封控,但不少市民已经产生了担忧、紧张的情绪,认为医院不够安全,所以愿意在有限的时间段内,自费去医院预约核酸,就足以见得其志愿服务信念之坚定。
对于冲锋队,陈耕苗用了“强大”“有爱”“正能量”这三个词来形容。外场志愿者每天的午饭和晚饭,都会有盒饭提供,吃饭的时间是他们最轻松的时刻。大家脱下防护服、摘下口罩、洗干净手,虽然一身臭汗,但是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饭也更香甜一些。这让陈耕苗觉得,很像是大学学生会聚会。
因为时间和空间有限,队员们通常不会等所有人到齐再一起吃,而是交替进行,有人先吃,有人先工作,保证所有人都不闲着。“送货的时候,我这边刚好空着,那我就去帮其他人搭把手;中午吃饭的时候,我正在忙,别人也会帮我拿份饭;再比如今天我们家里团购了一些好吃的,那下楼做志愿服务的时候,我就会带点儿过去,大家中午一起分享。”在忙碌的间隙,大家都把彼此放在心上。
那天,志愿者里有一位小姐姐,刚好买到了新鲜的韭菜,回家之后就给队员们包了一顿饺子带到志愿服务的现场。虽然数量有限,每个人只能吃一个,但大家依旧觉得有滋有味。没赶上的队员问“什么味这么香”,其他人也会开玩笑回应“别惦记了,已经在我们肚子里咯”。
在陈耕苗看来,这就像一个班集体,如果有好的班风,班主任在管理的时候就会顺手很多。志愿者团队只要保持这样良好的氛围,再多难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他说,这种力量很柔,但是很强大。
比如,志愿者团队中有一位年长陈耕苗五岁的大哥,做起事来风风火火,永远都是说干就干、说走就走。一开始,大家觉得他“太带劲儿”,有的时候会让其他人感到有些为难。相处时间久了之后,陈耕苗发现,大哥也有很呆萌可爱的一面,他也在不断地软化自己,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这就是一种转变,让我觉得这个人很鲜活,就像看到张飞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
大哥的名字也很阳刚,最后一个字是“震”,彼此熟悉了之后,队员们就会开玩笑称呼他为“震震”,显得可爱又亲切。小小的一个昵称,营造了更加轻松的氛围,也愉悦了队员们的心情。
冲锋队里还有好几位退伍军人,当中一位还是女兵。有一天晚上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提到为什么会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只用了两个字来回答:“使命”。这给了陈耕苗极大地触动,退役女兵告诉他,虽然自己早已脱下军装,但是军人的“魂”还深深刻在骨子里,现在疫情当前,就应该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有所回应,这是很理所应当的事情。
进入四月以后,上海接连迎来几场大雨。在雨天搬运货物,冲锋队担心物资受潮,只能不断加快节奏。有时候雨势太大,戴着眼镜、面罩,志愿者们看不清路,只能靠摸索前进。当大家终于把所有的货物都送完,陈耕苗拍了一段大家在前面走路的背影视频,其中一位队员看到后说:“太棒了!我以后可以用这段视频来给我儿子讲《背影》,不单只是朱自清,他的爸爸也有值得记住的背影故事。”
“我觉得就是有很多这样鲜活的人,虽然可能看起来没有特别伟大的行为,但这些在我们身边不断发生的小事,就是点点微光,汇聚在一起,至少能够照亮我们小区。”陈耕苗说,每天在忙碌的过程中,还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回过头来看,真的为自己、为所有人感到自豪,大家正在做的是一项了不起的任务。
“帮助别人,也治愈自己”
事实上,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难题。对陈耕苗而言,最困难的事情是“理解”,其他生活上的困难都可以通过协调解决。
比如,一位邻居在群里说卫生纸快用完了,想团购纸巾,那就会有邻居说自己家有多余的存货,可以送给对方几卷;再比如,有邻居说小宝宝生病了,好像有点拉肚子,就会有人回应说,家里有止泻药……诸如此类,这些事情都可以由志愿者从中协助解决。但要所有人都相互理解,所有人都坚定信念,所有人都能够更加正面地去看待疫情,这并不容易。因此,整个志愿服务期间,陈耕苗都积极地在朋友圈记录日常点滴。“我认为做好舆论引导,让居民朋友们知道志愿者每天都在做些什么,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这是很重要的。”于是,在忙碌间隙,陈耕苗一直用手机拍照、录制视频,并分享到业主群中。在他看来,和居民保持良好的互动,彼此之间开开玩笑,会更有利于沟通和理解,居民们也会更加配合志愿者的工作。而且这些图片和视频,对于志愿者来说,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经历与财富。
陈耕苗住在九号楼,他原本一直觉得,自己虽然在小区里跑来跑去做志愿者,但每天都穿着全套防护服、戴着口罩,只露一双眼睛出来,居民们分不清具体谁是谁。但是有一回,小区组织核酸检测,他站在路口做引导,一位居民走过来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是“九楼之光”。“我还挺不好意思的,后来我们志愿者团队也会开玩笑,偷偷在我的防护服上写‘九楼之光’。”
一天,陈耕苗去其他楼栋送货,出来接货的居民突然对他说,“小伙子,我经常看到你,你是我们这儿做事最多的”。那一刻,陈耕苗感到很是惊讶,原来自己所做的事情,真的有被其他人看到并记住。居民朋友的一句“谢谢你”,让他觉得自己还能再多干几个小时。
疫情之前,陈耕苗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层面,但经过这次疫情,他真正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的分量。“我觉得我们小区目前的状况就是守望相助,大家彼此守护。”尽管过程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但陈耕苗始终相信,最后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困难总会过去的。
对于走过的弯路,陈耕苗的态度很乐观。他认为,如果没有这些弯路,大家不会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好邻居;如果没有这些弯路,大家不会认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如果没有这些弯路,大家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坚强。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可以学到很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这就是心态上发生的变化,一切都会好,这是我一直在说的。”
陈耕苗始终说,“要相信”,这也是他经常和学生们说的三个字。在他心中,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当所有人都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时,就会主动为小区多做一点事情,可以让社区环境变得更好。
“五一”假期,陈耕苗依旧战斗在抗疫志愿服务的第一线。他说,当志愿者既是帮助别人,也是治愈自己。在因为疫情停滞的时间里,他通过志愿服务找到了新的光明与温暖,也感谢身边用善意温暖大家的所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