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书·南蛮传》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儴、曰俚、曰僚、曰伍,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南蛮中蜓为俚僚,后来分化成粤东畲客土著(今天的客家)与粤西雷州半岛群体。这些民族部落是岭南土著文化的根。
雷州半岛属合浦郡地,亦为俚僚区域。隋唐时期俚人发展为大规模部落联盟,高凉冼氏“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冼夫人势力覆盖粤西南、海南等地。不过,隋唐已有俚僚往往合称,《隋书?地理志》云“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并有一部分被汉化,“隋唐之际,冯冼内属,荒梗之俗为之一变”。当然,其时雷州还是“瑶、壮、侗、僚与黎杂处之地”,但他们多是从俚僚中分化出来的,有一部分相继走上汉化道路。如唐政府任用土著陈文玉为雷州剌史,他“精察吏治,怀集洞落,僚蛮相继输款”,部分“相率归洞远去”,即渡海入琼。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称。“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所以古代黎族不限于海南岛,雷州半岛也是其居地。后来他们部分汉化,部分迁居海南,但俚僚文化在雷州半岛留下深深的痕迹,在各个文化层面上表现出来;又因为俚僚文化是雷州半岛最早的历史文化,所以也是底层文化,成为以后雷州文化最基本构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