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下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地市专场记者会,韶关、惠州、汕尾、江门、茂名、清远等6市市领导就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进展及成效相关内容与媒体面对面交流。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飞出席记者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荔枝”被写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来自茂名的多位省人大代表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期间,提出优化荔枝品种结构、拓展电商销售市场渠道以及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议。
茂名是中国荔枝之乡,全球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茂名。作为一名茂名人,广东省人大代表朱焱宗十多年来扎根乡村,亲眼见证了荔枝产业发展成为富民兴村产业的过程。“有利好政策的支持,投身到‘荔枝、龙眼树间’自然也大有可为。”朱焱宗说。
朱焱宗在日常的走访调研中发现,高州荔枝以中熟品种为主,集中上市导致鲜销压力大,部分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差,制约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建议,通过老果园改造与新品种高接换种等途径,示范带动农户扩大优质新品种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和种植规模。
电白是全国最大连片的早熟优质荔枝生产基地,荔枝种植面积达到36.1万亩,年产量约16.5万吨。广东省人大代表、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章班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钟国泰调研时,也发现荔枝产业在品种培育、品牌打造、保鲜贮藏、加工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短板。
他提出建议,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电白区加快劣质果园改造提升,加强荔枝、龙眼冷链物流、加工储藏、品牌打造、市场销售、旅游观光等建设,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成为富民兴村产业。
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作用,打造更多叫得响的“粤字号”强村富民农业品牌。
农产品“12221”市场营销体系聚焦农业生产与市场两手抓、两手硬,茂名荔枝能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展国内外市场、创造产值新成绩,离不开“12221”市场体系的作用。
2023年,茂名市荔枝产量超62万吨,荔枝鲜果销售额收入88.5亿元。与2020年相比,荔枝产量增产近8万吨,鲜果销售额增加近8亿元,在丰收之年实现了增收。
用心用力做好“土特产”文积极探索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富民之路
GDToday(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记者在提问时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茂名是广东农业大市,在推动“土特产”发展上做了哪些探索?
以荔枝为例,茂名是中国荔枝之乡,全球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来自茂名。2023年,全市荔枝全产业链产值12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5万个,荔农人均收入高于全市30%,荔枝大年实现丰产又丰收。我们重点做了“五件事”。
一是党建引领,建强产业主心骨。茂名高州市在荔枝种植、销售、加工3条链上成立18个党支部,推动党员发展为产业大户、产业大户发展为党员,使过去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的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实现抱团发展。
二是品种培优,赢得群众好口碑。针对黑叶、白蜡等非优品种占比过高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大力优化荔枝品种结构30万亩,推动白糖罂、妃子笑等优质品种率提高到60%,农民收益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我们建成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引进全世界700多个荔枝品种,打造了荔枝种业“硅谷”。
三是品牌打造,荔枝卖出好价钱。茂名连续四年承办中国荔枝产业大会,建成中国荔枝博览馆,“茂名白糖罂荔枝”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品牌加持下,荔枝鲜果价格稳中有升。我们大力推广“荔枝定制”营销模式,满足不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优果优价。
四是科技兴荔,拓宽销售新路径。积极将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荔枝种植、管理、销售等全过程,建成全省首个荔枝产业大数据中心,精准服务30万荔农。大力推广荔枝保鲜全链集成技术,部分荔枝品种保鲜时间从6天延长至1个月,荔枝鲜果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出口总量达3733吨,同比增长53.4%。
五是延链补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积极开发荔枝饮料、荔枝酒、荔枝醋等精深加工产品,引入广药集团进行荔枝原浆加工,每年可解决4.5万吨荔枝销路问题,年产值约4亿元。统筹抓好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以荔枝为主的广东“甜美果海”游(高州)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
王雄飞表示
除了以上介绍的“五棵树一条鱼”特色农业,特别是荔枝产业以外,茂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的富民之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比如,电白区沙琅镇谭儒村萝卜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条萝卜产业链,年产值超过2600万元;信宜市北界镇通过发展红黑米产业,2023年全镇33个村的集体经济都实现了增收6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