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长河静静流淌,次次善举、缕缕情意都是河面泛起的涟漪。
故事要从2007年说起。当时,王欢和朋友在外逛街,一辆献血车映入眼帘,她想起最近新闻都在报道长沙多个医院出现血荒,病人病情垂危。
她心想,也许自己的一次善举,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于是,王欢毫不犹豫地走向了献血车,并同意将自己的血样加入中华血液库,开始了她平凡而伟大的献血救人之路。此后,王欢又陆续献了5次血,献血总量达1800毫升。她用“滚烫”的热血挽救了许多素未谋面的生命。
2021年7月,一个陌生电话打来,她顿感诧异。接通后,原来是红十字会的电话,对方告知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白血病妈妈初配成功。
造血干细胞的“干”意为“起源”,像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并开花结果,是“生命的火种”。能不能适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王欢决定去抽血匹配。2022年3月,经过高分辨检验,她与那位妈妈的各项指标都适配。对这个结果,她也是激动不已。
命运似乎早有暗示,王欢从事的福彩行业,本就是缔造幸运与希望,却没承想,几十万分之一的适配成功概率,自己也会“被选中”。
“只有我的血能救她,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王欢坦言,尤其得知对方还是两个孩童的妈妈,同样作为妈妈,她更是动了恻隐之心。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不像献血那么简单。王欢提前5天准备,每天要注射1针动员剂,药物还会带来腰酸背痛、乏力、打喷嚏等不适,甚至她有时在睡梦中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