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伤害,叫网络暴力”。一段时间以来,从侮辱谩骂到造谣诽谤,从侵犯隐私到对立攻击,网络暴力时有发生,既污染网络世界、荼毒社会风气,也带来精神压力、造成心灵创伤。一次次猝不及防的“语言风暴”,掀起舆论波澜,席卷正常生活,甚至酿成了不少悲剧。 我们常说“言由心生”。但是,借助互联网的隐匿性,网络上的言行经常失之于信、失之于宽,伤人于“无形”。一拥而上的口诛笔伐,看似“公平正义”,实则是情绪的宣泄、偏见的狂欢;无中生有的谩骂指责,表面上“大义凛然”,实际上却唯恐天下不乱。长此以往,网络空间就会沦为“打打杀杀”的角斗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事实上,根治网络暴力并不容易。这其中,既有溯及匿名的技术之论,也有言论表达的权利之争,更有群体性无意识的道德之困、法律之难。无远弗届的网络空间,有人发言张口就来,经常情绪先行、理性后置,不经意间成了谣言的“二传手”、暴力的“助推者”,这提醒我们,治理网络暴力既要侧重“止于微末”的细节,也必须解决“防于未然”的问题。 当然,从长远来看,只有擦亮“法治利剑”,才能对网络暴力形成震慑;只有明确“权责边界”,才能让网络暴力无从滋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强调“对侵犯个人信息、煽动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要求“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这表明,谁躲在屏幕背后“恶语伤人”,谁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网络暴力何时休?”这是广大网友的期盼,也是网络治理的目标。让施暴者不敢施暴、不能施暴、不想施暴,让每个人都能放心对话、安心交流、舒心生活,打造一个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我们还需更加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