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主题夏令营在高州市举行。40名中小学生化身“绿色行动派”,在专业讲解员和志愿者的带领下,深入探秘垃圾处理的“前世今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知识、提升意识,并将环保理念带回家庭与社区。 清晨集结,探秘之旅启程 清晨8点半,高州市文明路11号市城管执法局门前,参加“绿色行动派·少年在行动”夏令营的40名学生及家长准时签到集合。在茂名名爱志愿服务队和各街道志愿服务队的引导下,带着好奇与期待,他们登上了开往环保知识殿堂的专车。
第一站:解码“两网融合” 首站来到高州市可回收物“两网融合”点。这里不再是想象中的杂乱场所,而是分类清晰、管理有序的“资源中转站”。讲解员指着各类回收物,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废纸、塑料瓶是可回收的‘宝贝’,电池、过期药品是有害的‘危险品’,必须分开存放。”营员们仔细观察、提问,对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如何正确分类投放有了直观认识。
第二站:见证“变废为宝”的魔法 随后,营员们抵达高州市绿能环保发电项目(含二期生物质处理项目)。巨大的厂房、复杂的设备,让他们惊叹不已。朗坤能源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了“魔法揭秘者”: 焚烧发电区: “这些运进来的生活垃圾,经过高温焚烧,产生的热能推动发电机,最终变成我们家里的电。焚烧后的炉渣还可以加工成建材。”看着监控屏上垃圾抓斗精准操作和熊熊燃烧的炉火,孩子们理解了“废物不废”的含义。
厨余处理区: 在二期项目,厨余垃圾的“变身记”同样神奇。“剩菜剩饭、果皮菜叶在这里经过厌氧发酵等工艺,能产生沼气用来发电或提纯天然气,剩下的沼渣还能变成有机肥,滋养农田。”讲解员介绍道。现代化的处理工艺让营员们大开眼界。
知识课堂:趣味中深化认知 在项目现场,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为营员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活泼的垃圾分类知识小课堂。课件结合日常场景:“外卖餐盒怎么分?”“摔碎的玻璃杯属于什么垃圾?”互动问答环节气氛热烈。工作人员特别强调了前端分类的重要性:“大家分得越仔细,后端的资源化利用就越高效,焚烧发电也更清洁。源头减量,比如少用一次性用品,更是关键。”
工作人员还系统展示了垃圾从小区收集站到大型压缩转运站,再被运送到这里进行最终处理的全链条过程。现代化的大型转运设备高效压缩垃圾体积的画面,让营员们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有了具象理解。
少年心声:触动与行动 “原来一节小小的废旧电池如果乱扔,能污染那么多土壤和水,太可怕了!”一位同学在参观有害垃圾暂存区后感慨道。“我以后一定要把家里的快递盒、塑料瓶都存好,让它们去该去的地方。”另一位同学坚定地说。许多学生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纷纷表示回家要教爸爸妈妈正确分类,做家里的“环保小老师”。
多方协力,共育环保未来 本次夏令营的成功举办,得益于高州市城管执法局的统筹协调,省建科院的专业承办,以及共青团、妇联、街道社区、朗坤能源、茂名名爱等志愿服务组织的通力协作。茂名市正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了活动策划执行、车辆调度及安全保障。
深远意义:播种绿色,影响未来 高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组织青少年深入垃圾处理一线,是推动垃圾分类理念“入脑入心”的有效探索。孩子们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远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通过他们影响家庭,进而辐射社区,这正是“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愿景的生动实践。这颗在少年心中播下的绿色种子,必将随着他们的成长和传播,在高州大地上生根发芽,为构建“全民参与、源头减量、资源循环”的垃圾分类新格局汇聚起强大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