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9年,我爸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在高州摆对联。结果碰到了他老师,苏老师这时候是侨办主任,现在放大镜找不到的部门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内事看经委计委,外事看桥办了。
这时候筹备了高州文联高州书协,都叫我爸去参加了。因此能够见到更多人物。其实很多都是故人。因为高州的地位过去好高,有很多有名的学校。这些同学校友所谓桃李满天下。好多都是难得回到高州。
当然,更多的是通过大戏院对联摊认识我爸。我爸走后听一个九十岁前辈说信宜政协主席某某某自认为自己的字过硬,要挑战我爸,结果出手就出丑。
还有就是冼太庙,在破除封建迷信运动中把刚刚恢复烟火缭绕的冼太庙菩萨都清理出去,一时间空空荡荡,就都贴了我爸的对联。应付了一下。都是苏老师等等几个文化名人的作品。后来重新摆设了文物馆,挂了更多人的作品。但是我爸的顶梁柱一直挂了十多年。到98年的重建。
当时任何场合包括到茂名,湛江乃至到全省好多干部都是高州中学高州农校出来的,因此在高州任何场合讨论人事都是某某中学,某某学校第几届学生,尤其是80年代初四面八方的人都回到了高州。
可能我爸在读书时期参加了乐队还有在农校的时候成为了右派学生,都是很出名的事件。所以大家都认识我爸。这导致了近水楼台的高州农行成了两校校友的联络处。
85年开始高州中学,高中农校连续办校庆活动,学校领导也基本都是同学师兄师弟这种,从此我爸成了校庆活动自然的带花嘉宾。
而农行文娱室基本也是两校的联欢处。当然我爸去到邮电局,也就成了三校的联欢处。因为我叔是一中的。当然这个只能说是从我爸角度来看的,因为高州出名的学校也很多,只不过这两校影响更大。
我爸这个人很少说话也很难说擅长交际,但是好多人喜欢看他写字或者本来之前就是一起搞文娱活动的。搞文艺容易吸引人,好多人都是慕名而来,高州搞文艺的人本来就少,因此两个文娱室都好出名。到他退休,社会文艺气氛也好,各路大神各种场合办了七八个曲艺社,都要我爸去。
其实,人际关系并没有太多古旧扯,不解决问题也言多必失,尤其是经过了二三十年的隔阂,各自情况不同,因此大家通过音乐来沟通联系是很好的方式。。
他退休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他是电贝斯的贝斯手。因为人家问我爸以前在乐队里面是不是做架子鼓的,他说是贝斯,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贝斯和吉他的区别,都是西洋乐器而且没有想到50年就已经电气化到这个程度。
当然,我爸所有乐器都能玩,不然不可能玩几个曲艺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