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6-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政府当时是一路开绿灯的了。最高峰时有600几家纺织的生产厂+作坊。
遗憾的是,刚好碰上机械化大浪潮,毛织企业从人工走向了半自动化。出现了毛织电脑机从半自动手摇电脑自动化更新替代,当时经过大朗政府奖补推广引导一大批中小厂以机代人。
两三年一下少了20万人的工作岗位,大朗都一片寂寥,歌舞厅酒吧发廊屡屡关门比比皆是。
信宜虽然承接了密集人工产业的尾水,但是也有不少在信宜落地生根的企业,解决了不少的工作岗位的,应该感激他的。现在也有几十家。从电脑横机普及后,上面一线产能暴增,
落到山区信宜的订单自然就少了,订单偏少的也不太好过就是了。
至于你说的没能成为规模化的产业平台,集散功能当时也是很受制的。
例如原材料,当地没有形成供需的大市场,价格没有优势,要从大朗运输到信宜,补料也要从上面拉落来,做成品要从上面走质检出关,出现返工又要从上面找厂赶返工。
交通和时效性在当时2003-2010年是极之不利的,而且当时的运费还好不是很高,少货靠大巴大货靠物流带上的。但是这些消极因素也足以抵消了人工场地的便宜性了。甚至对于很大部分厂企来说,反而加深了时间成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