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查看: 6362|回复: 20

[今日关注] 电白沿海民系与海话的形成及历史文化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化的法力无边,将其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今时今日已不是往昔自然经济社会,封闭的大门被外力和内力一同砸开,外面的世界多美好,里面的世界多寂寥,人们更多的渴望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又进一步交融,我不反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但反对文化的趋同,文化多样性才是多彩的,一个人、一个群体没有对其文化感到自信和主动传承的人,他的根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电白沿海民系与其语言等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非常复杂,意欲更了解更了解自己文化,我们不妨从根源谈起,这里的时间跨度有点大,作好准备。
东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最混乱、最动荡的一个时期,先三国之纷争,后有“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与“五胡乱华”,其中有中国最大的一次民族融合,也有最大的一次中原人口南迁。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后,为巩固政权大肆分封诸侯王,后来有“八王之乱”,胡人乘隙而入,入洛阳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在乱中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如唐代张籍所写之诗《永嘉行》: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其中有大量的士族南迁,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史称“衣冠南渡”,其中“衣冠”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阶层,也即当时的士家大族,入江南后仍有部分士族担心江南之地防备不足而又徙入闽地,闽地较为闭塞也就较为安全,史称“八姓入闽”,其中有林、黄、陈、郑、詹、邱、胡八姓,本是中原大姓,因乱而南迁。
魏晋的士族势力是很大,他们垄断了出仕当官的权力,说是“九品中正制”,竟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还有在土地方面兼并之风最盛,洛阳士族迁出后,让后入主洛阳的鲜卑族政权北魏的孝皇帝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实行起“均田制”。
在北宋年间在福建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大量闽人迁移至其他省区,以莆田地区的人口迁出为主,但也有其他地区,如今汕尾地区的袓先迁自漳州地区,而电白地区除莆田外还有大量晋江人与福州人,福州在晋太康年间也曾叫“晋安群”,为当时士族主要聚居地之一,而后福州与莆田等地或许是因人口过少,大量讲吴语者进入,遂演化成闽东话与莆田的莆仙话,而今电白所有闽方言都被称作闽南语,可能欠妥。
据1994年中山大学出版的《电白方言志》,在电白的闽语方面主要考察了黎话,还对电白的闽人来源作了简单介绍。最先有一批闽人来得较早移居于肥沃的沙琅河流域并以耕田为生,与当黎族杂居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黎话,黎话最大的特点是其带有较重的翘舌音,这种语音中带翘舌音的现象还在当地的高州、化州等地非常普遍,可能与当时高州等地是俚族聚居的中心有关,随着后来广府民系迁迁入而发展成至今的方言。而后还有一支福建移民从海上而来,因沿海地区土壤贫瘠而以出海打渔为生。把他们说的话叫做海话,其语音特点是说话声调非常高亢,没有翘舌音现象。
    电白讲海话的人应该也是士族之后,从他们主要姓氏、性格特点和语言文化中都可以窥见一二,其姓比如讲海话的人经常会说“鲁(汝)无学书出世?见(被)人欺死!”,这里的“学书”是读书学习之意,而其中有一个词“出世?”。大多数人都会它理解成出到社会上什么的,我父亲在我小时候也是对我这么说的,我小时候理解成“出生”的意思,我在想我都那么大了为什么还说没什么没“出世”?而最近我才突然间发现,这个词这该是“出仕”吧!把它放进刚刚那句话就成了“你不读书出去当官保证被别人欺侮死”。
这是一个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现象。当时当官的权利被士家大族垄断了,“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士族获得推举人才之权,又与其他士族相互联结,家世遂成了实际的评品标准。再有讲海话的人就自身的约束比较严格,小时候跟其他孩子玩的时候长辈就会说:“快快回来,莫作龌龊(作龌龊:弄脏)自己身份!”还会说一些“鲁(汝)无懼'[害怕]见人笑吗(耶)?”和“失礼死人”等类的话。还有辅张浪费、心里头装很多小心机、颇为自负等性格,这些都可能跟以前的士族身份有关,虽然早已不是什么士族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电白海话区有一项特别的民俗活动,就是逢年过节的必舞麒麟舞,一般人都说成“舞狮子”,但其实他的实际形象是麒麟,其身鳞甲分明且还有角。古人是非常推荐麒麟,与凤、龙、龟并称四灵且认为其是四灵之首,所以麒麟是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电白地区的麒麟形象与其它地区很不同,造型华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很接近,曾引起专家的关注。而该地不仅有麒麟舞,还有凤凰舞、龙舞等。其中尤其重视麒麟和凤凰,在入宅归火、婚嫁等喜庆日子都会张贴“麒麟在此”、“凤凰在此”的红纸,平常客厅也可张贴。
若电白地区是西晋士族后裔,而这些所承传的极可能是当时西晋的洛阳官话,西洛阳官话上承两汉官话,自东汉到魏国再到西晋,三国鼎立40年,西晋立国51年,与东汉的语言变动应该不大,况东汉、曹魏、西晋都定都于洛阳,西晋的士族都是从东汉时期发展起来逐渐壮大的。晋朝前后古汉语学家分别将其划分为上古汉语时期和中古汉语时期。电白海话中保留了大量上古汉语时期的文字,而也只有在上古时期文言文跟人的口语才是基本对应的。
电白海话也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人称代词方面有“汝”、“伊”,就是“你”和“他”的意思,电白海话中的“汝”和“君”、“伊”与“其”的发声也是较为接近的。
     在称呼方面有“大兄”、“大姊”、“太翁(书面应也可作“太公”,海话中的“翁”与“公”有时可通,如公鸡叫作“鸡翁”,也作“鸡公”,但称“公”不能通“翁”)”、“太婆”、“太考”、“阿公”、“阿嬷”、“家翁”、“家婆”、“新妇”、“阿翁”、“阿姨”等一套庞杂称谓系统,我也没有完全写出来,其中“太翁”是普通话中的“曾袓父”、“太婆”是“曾祖父”、“太考”与“太”是“曾祖辈”,“阿公”是“爷爷”、“阿嬷”是奶奶(又说是外袓母),其中比较特别的是父亲叫做“阿翁”,母亲称叫“阿姨”,其实父辈是这样称呼,现在的年轻人也称作“爸”和“妈”,陆游有诗云“家祭无忘告乃翁”,其中的“翁”与海话的用法基本一致,而“姨”在古代是对父亲的妻妾的称呼。
      电白海话中称呼年纪大的人作“老大人”,现在普通话中的“老大”是作头目解,而“老大”是在古代就是年纪大了的意思,如我们熟悉的汉乐府诗集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唐朝白居易的“门前冷落鞍门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中的“老大”是同一个意思。另外,小孩子海话中可能作“童仔”解。
    在常用名称方面比较明显。如粥叫“糜粥”、筷子叫“糜箸”,汤匙叫“调羹”,锅叫“鼎”,古义把粥叫“糜”,电白海话今义则扩大了把粥、饭都叫作“糜”,而蒸熟的饭叫作“饙”,蛋叫“卵”,只有蛋糕才是用“蛋”字。鸡窝,狗窝叫作“鸡窦”、“狗窦”,汉乐府诗“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洞叫作“窟”,如古代成语“狡兔三窟”。衣服作“裳/衫”,衣袖叫作“衫袂/帷”风衣作“”毛衣作“褴`”被子之类叫作“被”,羊毛之类的绒被也叫“毛衾”。耳环、耳坠等饰物叫作“耳铛(璫)”,如东汉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中“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璫)”。缸叫“瓮”,通心菜在古代由于装在瓮内而叫“瓮菜”,“阳桃”作“五敛”。绳子叫“索”,风筝叫“纸鸯”。
     古代的厨房叫“灶间、灶房”,电白海话叫作“灶舍”,祭祀品叫“三牲/牺牲”,三牲主要指飞禽类、走兽类、鳞甲类,电白地区祭示多是用鸡/鸭、猪、鱼/墨鱼(墨鱼也称“乌鲗”、“花枝”)等,这是“小三牲”。
还有身体器官的名词,眼睛叫“目”、嘴巴叫“喙”,脸叫“面”、头发叫“头髦(頭髦)”,鼻子和耳朵分别是单音词的“鼻”和“耳”,胡子叫“髭”,人的口水及植物的汁液叫作“涎”,古语有“垂涎三尺”。小脚叫“脚”,大腿叫“脚股”,手臂叫“手股”,女性生殖器叫“膣/屄”,屁股叫“尻雎'”,小孩子的生殖器官在古代叫“朘”。
“书”通“字”,电白海话是“书”与“字”不分的,古代写字、写文章叫“著书”,古代的“著”的读音与“奢”是近似的,穿衣服是“著(本音似奢)衫”,今天的电白海话的“者”也是读作“奢”,比如乞丐就是“乞食者(音似奢)”。“智”可通“知”,比如知识读“智识”而不读“知识”,海话的“知”只有动词的功能。
还有个特别的“床”,海话中把桌子一类的东西都叫作“床”,如吃饭的叫“食糜床”、读书学习的叫“著(写)书床”,这是因为在古代的“床”往往兼作其它家具,人们读书写字甚至饮食等都在床上进行。“床”演床成睡卧家具是在晋以后的唐朝,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的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床上活动。
    动词更明显。比如擦叫“拭”、走路叫作“行”,跑叫“走”,快跑叫“奔(现多读成飞)”。绑头发的绑有“束或缚”,有“束頭髦与缚頭髦”。看叫“望”,蹲下来叫“垂”,拿来有“拈”,有成语“信手拈来”,放下东西叫“安”。扔叫“掷(音似郑)”,扔掉叫“掷弃”。添饭、汤等有“斟糜”、“斟汤”。
     棍子叫“棰”,鞭打叫“策”,刮有“刿”,刮皮作“刿皮”。记些东西到上用“载”,用车载人的“载”,古人问人多少岁也是问他多了载了,“载”有年岁的意思。
大小便分别叫“便屎”,“便尿”,“便”与“便宜”的“便”同字。带东西的动词是“备”,带别人走是“率(帅)”,踢别人是“蹿”。
古人颇尚武,如“打”的动词很多,有“攘”、“伐”、“殴”等,其中海话常讲“攘”和“伐”,在这句话“内伐诸侯,外攘四夷”中“伐、攘”都应该是“征讨、攻打”的意思。
拥抱叫“揽”,拔,采摘叫作“搴”,离骚中有“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还有些形容词,如形果子没成熟或食物等说他“青青”、“生生”,“青青”多形容瓜果,“生生”多指肉类。
1485012807857.jpg
发表于 2017-1-22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赞一个
发表于 2017-1-22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到东西了
发表于 2017-1-22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杯杯杯
发表于 2017-1-22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bw 于 2017-1-22 15:15 编辑

楼主很用心,赞一个。但鄙人认为,考究一方文化方言,应该更注重历史根源证据。还有一个就是找出比较古老的家族,从家族族谱中考究佐证。比如伍氏家族,在信宜、高州、电白均有分布,据说都是春秋时期伍子胥后代,经南北朝大乱以后,部分族人南迁,就是迁移至福建,后来又从福建往其他地方逐步迁移。
发表于 2017-1-22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电白的黎话,海话,东话及雷州话(湛江黎话)区别不大,不应分属几种语言
发表于 2017-1-2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人南迁,然后两广的土族被赶去了越南。哈哈,这就是越南七几年打中国要收回两广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这八姓,上面少一姓
发表于 2017-1-2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又长知识了
发表于 2017-1-23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蟹叫蟹,花蟹叫刺
发表于 2017-1-2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adujhf 发表于 2017-01-23 18:58
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这八姓,上面少一姓
港真,做为后人,都不知道有那九个姓氏。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兄 发表于 2017-1-23 22:45
港真,做为后人,都不知道有那九个姓氏。

当时迁入闽地的除了八大士族外,应该还有其他较小的士族与平民。
发表于 2017-1-24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电白地区(包括茂南区袂花,牛头历史来源),那个aster有点发言权。。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adujhf 发表于 2017-1-24 09:11
当时迁入闽地的除了八大士族外,应该还有其他较小的士族与平民。

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任崇岳编著的《中原移民简史》中可考的士族有30余家,有大量中原平民百姓。如士族的大姓还有谢姓和刘姓。
 楼主| 发表于 2017-1-29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个广府人还原的古汉语发音,优酷也有很多,可以听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