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赋予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以太多的政治、军事灵感,也吸引着毛泽东关注的目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放下手边繁忙的工作,专程考察黄河。他的黄河之行,既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治理黄河的气魄,更展现了他作为人民领袖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 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渡黄河出征山西。东征前,毛泽东面对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写下了为世人所流传的不朽诗篇《沁园春·雪》。其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就是指黄河。 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专门去看过黄河。他面对黄河,若有所思地说:“自古道,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是因为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只看见洪水,不见河流。” 毛泽东还深情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不谈五千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天险,恐怕我们在延安还呆不了那么久。抗日战争中,黄河替我们挡住了日本帝国主义,即使有害,只这一条,也该减轻罪过。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利用黄河水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那时,对黄河的评价更要改变了!”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到达吴堡县川口,准备东渡黄河。就要离开工作、战斗13年之久的陕北,毛泽东思绪万千,面对黄河,伫立良久。稍顷,他面对黄河,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