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两副面孔:珠三角和粤东西北
6亿人?1000元?说实话 ,当我听到这句话,却一点也不惊讶。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人的收入不足1500元,是年收入,不是月收入。这些人在哪呢?就在中国经济的最强省——广东。
广东富的是珠三角,富的是深广佛莞惠珠,富的是马许杨等;而不是粤西粤东粤北,不是地里的农民、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也不是写字楼里的基层白领。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这是2010年汪省书在广东河源调研时,当着记者的面说的。从深圳开车到湛江,需要8-9个小时的车程,沿路的风光却堪称当代中国经济地域差异的缩影。
途经广州、佛山、中山、肇庆;再往西,便是云浮、阳江、茂名……,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到厂房和烟囱遍布的工业地带,再到一望无际的田野和萧条的村庄,这就是这一路变化的风景。
2019年,广东最富的是深圳,最穷的是云浮,前者的GDP是后者的29倍,而“万年老二”的江苏,它最富的是苏州,最穷的是宿迁,而前者的GDP只是后者的6.2倍。
排名第三的山东省,最富的青岛和最穷的枣庄之间,GDP的差距也只有6.9倍。再具体到每个人,广东的贫富差距更超乎想象。
“颠覆一个熟悉的富广东,重建一个没有贫穷的新广东。”这是10年前《新闻调查》栏目组深入到粤北地区进行采访评论的,至今仍然适用。粤北山村有村民会出现连洗衣粉也买不起,孩子发烧了还得向别人借钱的情况。
“没想到城市差距会那么大,改革开放都30年了。”这是《南方日报》 做的调查报告。
“这里是雷州的撒哈拉。”这是粤西雷州某村的村干部的自嘲之语。按世界银行的统计,这里的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走出去的年轻人,在外艰难闯荡一两年后,又铩羽而归,他们接过父辈的锄头,结婚生子,终其贫穷而平凡的一生,后代继续走着父辈的路子。
所谓的“民工荒”是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造成的,构成了一个假的 “刘易斯拐点” 。于是, “民工荒”和“贫困的农民”同时出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悖论。
北上广容不下肉身,老家放不下灵魂,是对这个群体的最真实描绘。然而现实告诉他们,饿着肚子的人,还不配谈论“灵魂”,最终,他们只能轮回在珠三角一二线城市之间,如此往复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