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我关注到在家乡热火朝天举办的省运会,被赛场上运动健儿们的顽强拼搏精神所感动和激励。相比而言,人生竞技场上的运动会永不落幕。我会为了实现自己考大学的目标和梦想而一路坚持,昂首前行!”25日,“80后”大龄考生李俊在赤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今年上半年举行的中山大学2015年自主招生考试,湛江仅有6人最终通过面试,李俊是其中之一。但遗憾的是,李俊在今年高考中没有发挥好,未能考上本科线。现在,他又投入到“悬梁刺股”式的紧张复习中,决心明年再考一次,继续为圆大学梦而战。
8月26日凌晨00:45,记者注意到李俊的个人博客又更新了——“今天离2016年6月7日(记者注:明年高考开始的日期)仅有286天,为梦想而奋斗!”
李俊。
通过中山大学自主招生面试
“今年6月份到中山大学面试的经历,我记忆犹新,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激励。”
李俊是土生土长的湛江人。十多年前高中毕业后,好学的他到中山大学哲学系旁听,在此期间开始自学经济学。从广州旁听回来后,李俊就开始找工作。但他的求职路却不太顺利,不少用人单位仅仅因为他的学历就将其挡在门外。他并不放弃,曾到超市里当卖鱼工、给人送外卖、派传单,甚至做洗碗工,欣然接受生活的磨练。
多年来,李俊着了迷似的研读各类经济学著作,反复在网上看国内外知名经济学教授的课程和讲座视频。他的偶像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李俊希望自己将来也能进行经济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自己还需要得到更系统的学习。于是,他决定重返校园,走上高考之路,去追逐他的梦想。
2015年3月,中山大学公布了该校2015年自主招生方案,其中提到可择优“招收具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的高中毕业生”,同时规定“获得我校自主招生入选资格的考生须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根据高考成绩等决定录取与否。”
李俊当即报名参加,还找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丰等专家给他写推荐信。中山大学2015年自主招生全国报名人数总共将近一万人,全国仅有1436人通过初审,其中广东省才200多人,湛江更是仅有10人通过。
“6月14日下午2点多面试在古色古香的中山大学老校区进行。我那组考生有6人,其中有来自华师附中、省实验中学等名校的高材生,除了我之外都是清一色的‘90后’,有的甚至快和‘00后’沾边了。现场有5位面试官,都是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面试环节先要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再随机抽题进行‘答辩’。我抽到的题目是‘房价限购令被放开,你怎么看?’我先是自我阐述,然后回答面试官连珠炮式的反复追问。”李俊感觉自己面试发挥得不错。6月20日中山大学对外公示2015年自主招生面试通过名单,湛江仅6人最终过关,里面就有李俊的名字。他的面试加权成绩为83分,排名较为靠前。
投入复习明年再考一次
“6月25日,今年高考成绩出来了。我没有考好,连本科线都没有上,所以即使此前通过了面试也不可能被中大录取。”李俊的情绪低落了好一段时间。后来,经过认真考虑,他还是打算再复习一年,明年再考一次。
为了圆大学梦,他做了更充足的准备。李俊在岭南师范学院校门外附近租了一间面积仅十几平方米的“斗室”,里面只能放得下一张床、一套桌椅,“没有空调,只有电扇,包水电费在内,每个月租金200多元吧。”李俊说,前几天出租屋一带还停电,从下午一直停到第二天早上,“天气又闷又热,睡觉时只能用手摇扇子来扇风。”
李俊解释,之所以选择在大学附近“安营扎寨”,是因为这里相对安静,环境和学习氛围好,租房、吃饭等成本也相对较低,到图书馆查资料、教室复习也更方便。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英语,李俊还专门找了一位岭南师范学院的在读大学生来给自己当“家教”。那位大学生知道李俊的故事后很感动,爽快地说:“我还可以陪你练习口语,‘加量不加价’!”
以林黄生为榜样激励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9年开始,李俊就做起了自由撰稿人,先后在《经济参考报》、《经济学家茶座》、《第一财经日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经济评论、书评、经济随笔等,还通过浙江大学出版社等正式出版了《喝茶聊天经济学》、《老百姓身边的经济学》等8本书,累计近100万字。
“在家乡生活的妈妈有退休金,弟弟也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了……家里虽然经济条件不算宽裕,但相比以前压力还是小了很多。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再拼一年,‘人生能有几回搏’嘛!家人也比较支持,希望我能圆大学梦。”为了自力更生,缓解经济压力,这段时间李俊除了复习功课,也在着手写经济类的新作品,“自己在选题、写作方面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如果可以顺利出版,就能拿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稿费,支撑这一年没问题了。”
李俊掏出手机打电话时,记者发现,这是一款非常老式的黑白显示屏直板机型,别说上网,连彩信都收不了。“手机能用来通讯就行,200元左右买的吧。”李俊出租屋里唯一比较值钱的,就是一台旧的台式电脑了。他平时就是趴在这台电脑前认真复习、做题备考和“码字”为生,每天忙到深夜。
出身于单亲家庭的李俊,物质生活虽然不富有,但是并不影响他对理想的追求,“卓记者,我看过你以前写的‘遂溪大龄考生林黄生’系列报道。林黄生当年在已过而立之年时重拾书本参加高考,并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乡任教,通过奋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后来也和他接触过,深受感动和鼓舞。林黄生当年重新参加高考时,比我现在的年龄还大呢。有榜样在前,加上今年高考的经验,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会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