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变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李俊
北极地区变暖,这个本身争议不大,但是变暖原因方面,仍然有各种争议。一种观点是人类活动是变暖主要原因,另外一种观点是太阳活动是变暖是主要原因。关于原因之争,先放下来,让我们一起思考一下,北极地区变暖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中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新疆等干旱地区,本来是荒漠地带,但是也有出现暴雨或者接近暴雨级别的降水。西北地区荒漠面积不断减少,很多地方原来是寸草不生,也变成一片绿地。西北地区之前有很多土地,是不可以搞种植业,但是现在也合适了。
造成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可能因素有很多,但是北极地区变暖,导致从北冰洋吹来空气含水分增加了。空气含水分饱和度和温度是正相关,所以北极地区温度高,给西北地区带来水分就多。
不可否认,北极地区气候变暖,确实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可是正确做法就是利弊权衡。通俗来说,也就是坏处多,还是好处更多?就拿喝酒来说,酒精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我平时也很少喝酒。如果我和好朋友见面,大家很久没见面,朋友提出喝两杯,然而我总不能以酒精对身体伤害,从而拒绝了,让朋友感到扫兴吧?
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这并不是坏事。就这样,中国又可以增加几亿亩耕地,简直是天大好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常遇到建设用地数量,特别是强调对耕地的保护。如果在西北地区多出几亿亩耕地,那么东部地区把一些耕地变成建设用地,估计面临压力就不会那么大。
只要需要一些物理知识,就知道北极气候变暖对海平面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北极圈内主要是海洋,也就是北冰洋。那些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块,融化之后,对海平面有影响吗?如果不信的话,可以找一个水桶,把冰块放进去,冰块融化之后,看看水桶里面的水是否升高了?因此,也只有陆地上的冰块融化,才会影响海平面。要知道海洋面积是地球是71%,所以影响也是有限的。
就算要面临海平面上升,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法。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那些浅海区域,挖深一些,增加对海水的容量。非洲有很多地区干旱,可以修运河,把海水引进去。一方面可以实现海水淡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搞盐场。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从而把问题解决了,而不是整天杞人忧天。
北极地区气候变暖,这对北极航道开通是有重大影响。如果北极成为无冰的夏季,这对北极航道有积极的意义。北极航道的开辟,将会缩减绕行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航程,那么会极大程度降低运输成本。
科学家探测到格陵兰岛很可能富含矿物质,但是冰雪终年覆盖才导致无法开采。如果冰川在夏季能够融化,那么开采就变成可能。每次重大变化,都有可能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所以中国也要积极抢占先机。面临北极地区变暖,我们不是消极感慨,而是积极寻找新的商业机会,想方法融入新的分工系统之中。
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向北推进,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气候变暖。如果东北地区不断变冷,那么就会影响到中国粮食产量,也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不要看到北极地区融化了几块冰,影响了观赏的价值,从而就忘记我们是如何降低吃饱的代价。
东北人很喜欢往海南岛跑,主要原因就是气候温暖。东北地区的冬天是非常严寒,这对人的生存是非常不利。印度地区的夏天出现高温天气,主要和维度和地形决定的。北纬30度左右,夏天时很容易被副高控制,同时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挡住北方的冷空气。如果我们不想印度地区的夏天那么热,就把喜马拉雅山脉打几个缺口,而不是对中国工业发展进行限制。
任何环境都是一个不确定性,那么学会应对变化的能力,就变得很重要。遇到问题,我们需要发展眼光去解决,这才是正确的做法。面临北极地区气候变暖,我们不是在书斋里产生无中生有的烦恼,而是保持对市场潜在机会的敏感度。周而复始,那是面对不变环境,但是真实世界里,环境是不断变化,也就是所谓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需要创新精神,用新的方法去处理新的问题。
很多平衡都是动态的,所以要学会随机应变的能力。既然北极地区气候要变暖了,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情,扬长避短,积极把对自己有利一面利用起来,同时也想要想方法把问题解决了。没有经过严格论证,人为夸大负面影响,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要站在全球视角,看看北极地区气候变暖而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利弊,从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前进,这才是正确做法。 2019年9月25日 该文章首发在个人公众号草根清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