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陈姓多为抗元英雄陈文龙后代
莆田玉湖陈氏家族人大规模迁徒到湛江,是南宋末年的事。德佑二年十二月(1277年元月),莆田人南宋状元、参知政事兼权知枢密院事陈文龙归守兴化军(辖莆田、兴化、仙游三县)抗元,不屈身死。其叔陈瓒倾家财300万缗航海助张世杰军抗元,及陈文龙就义,发民兵攻复兴化军为文龙报仇,封知兴化军事,元兵复来攻,力尽被执,不降,被元将车裂五门,壮烈殉国。陈瓒之子若水被张世杰召为督府架阁。陈文龙的子孙八宣、汝楫等率族人乘船同辅南宋幼主帝 从福建南下广东湛江之硇洲岛,后至粤东崖门,帝 溺水而宋亡。八宣、汝楫率族人沿海南下,除一部分留在新会外海(今属江门市)外,有的定居海南,其余的散居于吴川、化州、雷州一带。八宣生三子:正、宝、经(伯镇)。陈伯镇元初任石龙(现化州)教谕,晚年宦满卜居湛江市郊的乾塘村,成为乾塘陈氏始祖。其后人中着名的有被郑成功委任为高廉雷总兵的明末抗清将领陈上川;清康熙32年(1694年)进士、曾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偏沅(今湖南)福建巡抚的陈宾;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留美学生监督、查办古巴华工事务专使、首任大清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兵部右侍郎等职的陈兰彬;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着名诗人、岭南派画家、教育家陈乔森等。陈正卜居坡头米稔村。陈宝后人迁居廉江案乾村。陈八宣的后人现在仅在湛江地区的就形成数百条村子,总人口超过30多万人。陈汝楫的子孙迁居吴川、雷州等地,后人中最着名的是清乾隆36年进士、十世孙陈昌齐。
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出自福建莆田玉湖陈氏家族。玉湖陈氏在南宋时代涌现“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而扬名神州大地,成为中华民族一大望族。玉湖陈氏后代以此为荣,莆仙乡民同样感到自豪。玉湖陈氏始祖为陈仁。陈仁在宋庆历元年(1041年)随父凌采卜居莆田城东南郊外白湖浦边(白湖后改名玉湖,现城厢阔口村),后来他父亲回故乡钱塘(旧说“钱塘”系浙江钱塘县,现在玉湖后裔多有存疑,因莆田境内自古以来就有数地“钱塘境”之名,且为陈氏发祥地。玉湖后裔正加紧查考中),陈仁留居该村,并当“里正”。北宋之末,南宋之初,白湖浦边村前还是一片湖海,一衣带水,村东尚有渚洲环卫,环境优美,人口稀少,适宜人居并大有开发前景。据《莆阳玉湖陈氏家乘》记载:“陈仁,道行公长子,字以育,行廿一,孝宗朝因曾孙俊卿贵,赠太师沂国公,配黄氏,累封徐国夫人……”陈仁有两个儿子,长子叫贵,亦因俊卿贵,赠太师,封蜀国公;次子叫贤(玉湖旧谱没记载,新谱广东海陆惠族谱记他迁广东为官,房号朝奉公房,在广东繁衍子孙百万。本文不作详述)。陈仁的第三代,贵的三个儿子,政绩平平,仕途淡然;除次子诜得益于子俊卿贵赠太师封翼国公外,长子德载亦只当武平县知县而已;三儿子显晶遁入佛门,在石泉院当名住持。陈俊卿问世,给国家,给家族增添了一位举足轻重、开辟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为官清廉,忠义直谏;不畏权势,任人唯贤;关心士民,疾贿如仇,是宋代着名的忠臣贤相。《二相堂特辑》记:“朱文公子千里来吊,宁宗亲洒哀联表其墓曰:‘清忠亮直’”。他那怀忠直谏:“人主以兼听为美,必本至公;人臣以不欺为忠,必达大体。御下之道,恩威并施,抑骄将,作士气,则纪纲正而号令行矣。”“为国之要有三:用人、赏功、罚罪……”,感人肺腑,震动朝廷;他拒绝权势的拉拢,还讽谏皇帝要遵守家法,不让外戚预政等,对当时严肃纲纪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勤于政,廉于务,任人唯贤,为政宽简”,都给当时的士大夫树立了楷模形象陈俊卿至暮年上章告老,皇帝封赠少师、魏国公,他知恩怀俭,写下手书告诉几个儿子:“遣表上谢圣恩,勿祈恩泽及恩德,勿请谥树碑。”正如他《示蒙孙》诗中所表:“世事宜须防漏溢,天公偏是喜乘除”,“何事不为尘所染,平生须有善堪书,要从陋卷勤甘苦,始得成名满沟渠”。他教育后代要清俭、不忘本,要勤奋读书,立志成才。这在他来说,可叫经验之谈,至老则成为传家之宝。他在十二岁时所作的《咏砻》一诗:“本是栋梁之材,良工琢作砻。两耳垂于外,一心置于中。地盘常不动,尺运转无穷。米糠遂分出,全赖簸扬动。”可谓胸怀大志,专心攻读,以至成才。他的治国之道,影响了当时朝野权策;他的治家之道,教育了满门几代子孙。据玉湖祖谱不完全统计,在他身后的第五代到第八代家族男儿中,经考试、举荐,封赠在朝廷内外为官的就有七十多人,未丝发现有被史志披露有劣迹者。他的四儿子陈宓跟随朱熹,深攻理学,虽然为官一世,死时却是正像他自己所崇拜的诸葛亮那样“家无余财,库无余帛”。直至第七、八代以陈瓒、陈文龙为代表的抗元英雄和满门忠烈的涌现,不能不说是以陈俊卿为代表的一代代玉湖陈氏族人所塑就的清廉忠义家风濡染与抗击外族入侵、保家卫国的时代精神契合的结果。值得捎带一笔的是,陈俊卿在廷时回答皇帝对“乡土何宜”的传壁铿响的至理名言:“山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八百多年来一直鼓舞兴化士子吃苦耐劳,勤奋读书,积极向上。以至于莆田成为全国闻名的“打着赤脚上学,穿着草鞋走京都”的文献名邦。
陈文龙,字君贲,号如心,讳文龙,南宋理宗五年(1232年)二月十七日生,荣国公粢长子,陈俊卿的五世重孙,玉湖始祖陈仁的第八代孙。他的出仕与成就,又使得家族四代人受封国公并赠太师,致使玉湖陈氏成为极富特色的“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的华夏望族,也给中华民族血缘文化史增添一个永塑史志的耀眼星座。据《莆阳文献》、《莆阳玉湖陈氏家乘》、《陈忠肃公年谱》等记载:他幼颖悟,濡染先训,厉志苦学,能文章、负气节,“年未弱冠,即以精于声律而驰名郡庠。”当然,“自幼聪明善悟”,多源于先天素质和懵懂年代的启蒙教育,而“厉志苦读,能文章、负气节”这是先训濡染和自身努力的结果。试看陈俊卿示蒙孙和示儿子的诗便可领略真理:“吾家清俭莫忘初,昔日儒酸白屋居……看来负郭三千顷,不如传家一卷书。”“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你子孙清白在,不须夏屋太渠渠。”陈文龙的先辈们就是在这样清贫俭仆、苦学勤着中度过的。他自己更是家族的皎皎代表者。陈俊卿之后几代子孙继承并发扬了先祖遗风中的精髓——忠义。莆田玉湖陈氏祖祠镌刻一对“清忠亮直抗金良将,节义文章扶宋名臣”的楹联是对前八代玉湖祖先的真切追念与真诚评价。陈文龙致仕之时,正值元兵南侵,宋室日渐衰微,奸臣贾似道执掌朝权,监察御用台谏场需向他呈稿始行。至陈文龙任内则不然,他不惮忤逆贾似道,还敢于弹劾贾似道门人甚至贾本人为非作歹,从而触犯并激怒了贾似道,招致被降职,以至被“罢归里”。在抗元卫国决策中,陈文龙跟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始终坚持抗敌卫国,弹劾贾似道结党营私,用人不当,导致襄阳失守,丧土辱国。他跟几位忠臣良将一道,死参硬奏,才把谢太后认为是“勤劳三朝”而实则是误国罪大的贾似道“谪为高州团练,循州安置,籍其家。”他批评当时朝廷抗敌决策议而不决的现象是“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行徐步之议”,“无滋虚议”。在大兵压境,南宋都城临安被围时,他自告奋勇,要求与敌人决一死战。由于以谢太皇太后为首的实力派议决向元方称臣,献城投降,他出于气忿,上书要求回家奉养母亲,但“即出国门而悔之,复求还,不报。”于是他才不得已离开朝廷,可仍“留浙东待命”。玉湖祖祠另有一对楹联:“一片忠心扶宋室,千秋名节垂莆邦”,是对陈文龙一生官宦生涯及名节流芳的纪实。他在兴化抗元临危不惧,死于义节,满门百口烈难,惊天动地,震撼人寰,可歌可泣。《宋史》把他载人“忠义篇”,皇帝封赠谥号为“忠肃”,后人敬称他“忠肃公”,这都是对精忠节义德行的褒扬和肯定。
1276年,张世杰等在福州奉益王星为端宗皇帝,他受封为参知政事,任闽广宣抚大使,先后讨伐广州之敌、平“漳州畔”和兴化“石守军畔”。当泉州蒲寿庚反叛,张世杰等奉帝入潮州,“仍命公守兴化”,为了保存宋室,保卫家乡,他倾家荡产,招兵募勇,抗击元兵,又在莆田囊山设伏并数挫敌军。当时一些软弱士大夫及绅士认为一木难支大厦倾,劝他投降,他大义凛然,表示以死匡扶宋室,保卫兴化城,并制两句“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巡城大旗,激励守城士民斗志;元兵派使者招降,他杀死使者表示“效死不去”的决心。最后,因叛徒诈骗,引导敌兵进城,他不幸被捕。陈文龙被捕至元营,面对敌将领,他“踞胡床”、“瞪目视”;看到民间起火,毅然伸出脖子说:“速杀我,毋害百姓。”威慑敌首,“传令侦纵火者,斩之”。在敌人头目逼他下跪又 “挫其腹”时,他坚决不屈膝,并坦指着自己的腹部说:“此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他大义从容,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就连元朝皇帝都认为他是忠义的“好头目,不让杀”,于是下旨把他械送杭州,关押在太学中。从他被解离兴化时,他就开始绝食。景炎二年(1277年)夏四月二十五日,在拜谒岳飞庙熏炉自诉时,薨于庙中(一说为吞熏灰而死),年仅四十五岁。在陈文龙殉难后,被关押在福州尼姑庵中的母亲因不肯服药治病而亡。死前,她身边的人为她病重却不服药而感伤流泪。她慨然告众:“吾与儿同死,又何恨哉?”众人感叹说: “有这样的母亲,才有那样的儿子!”并把她埋葬了。此前,陈文龙季弟陈用开之妻朱氏在陈文龙被抓后便上吊身亡。
在保卫兴化府城中,玉湖陈氏几乎是全族投入的,死伤众多,惨不忍睹,没有战死的,如陈文龙季弟陈用虎、陈瓒长子陈若水,在竭尽心力后奔的奔,走的走,有的削发为僧,埋名隐姓。当时兴化城血流有声,玉湖陈府付于一炬。陈文龙与子诀别诗“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是对家族沦难情况和自己心境的真实描述。值得重笔记述的是在保卫兴化城中跟陈文龙起到一样重要作用、后被史志尊为兴化“二忠”之一的陈文龙同庚从叔陈瓒。陈瓒,字瑟玉,谥忠武,陈宓孙,陈俊卿曾孙。他从小就有志节,懂攻守战术。他曾竭尽家财到潮州帮助张世杰“瞻军”,张世杰要奏封他为官,他大义不受,他告诉自己就是被忠义所感而来,不是来买官的,毅然拒绝,仍然回家当他的普通百姓。叛贼林华等献城降元,陈文龙与妻子被俘械北后,他说“吾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于是暗中招义兵、募宾客,于景炎丁丑(1277年)二月末光复兴化城,杀了林华等并“以其首告于家庙”。端宗认为他忠义,封他为通判,守兴化城,并令他乘机会与张世杰联合光复福州、泉州两郡。他的义兵只有三千人,元兵数万人。在他卫国保家的号令激励下,将士奋勇战敌,打了几次胜战。此时,元兵大举南下,逐日增援,陈瓒率五百义勇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死敌人千余,最后部下全部战死,自己被捕。敌人劝他投降,他怒斥敌人说:“以前守城不投降的陈文龙就是我的侄子,吾家世代忠义,岂肯从汝胡狗求活乎?”敌将大怒,把他用车裂杀于五门。陈瓒的壮烈殉国,使中华民族史增加了一位忠臣义士,也给玉湖忠义家谱描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笔。吴源在《名公事述?陈瓒》中无限深情的感叹:“呜呼,英哉!宋亡,天下义节之臣仅一十许人,而瓒叔侄死尤俊伟,可谓盛矣!”忠义精神,历来被中华民族各阶层正义人所崇奉,地方名士及谱志把陈文龙、陈瓒奉为“兴化二忠”,各地还建祠造庙,世代供祀。就连元始祖忽必烈亦感陈文龙忠义,把他被俘的妻子放回。元初至正年间,朝廷还遣使到兴化郡寻访文龙子孙要给录用(无人应诏)。明太祖在褒封前朝忠义大臣时,封陈文龙为福州城隍庙主神,封陈瓒为兴化府城隍庙主神。莆田谷城宫的楹联“救江山之危。振民族之魂,扬家教之声,母妻叔同纾国难,世叹一门皆忠义;存武穆之节,怀文山之烈,有道粼之气,天地人齐倾颂英雄,名垂万载共光辉”,充分肯定了玉湖陈氏满门忠义,壮烈殉国的历史意义以及得到民间广泛崇敬、纪念和学习的事实。玉湖陈氏祖祠位于荔城区阔口村,简称玉湖祠,是南宋名相陈俊卿、状元陈文龙的祖居地,1993年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绍兴八年(1138),玉湖陈氏四世孙陈俊卿举进士第二(榜眼),授泉州观察推官。因不肯依附秦桧,被压抑多年,至秦死后方被重用,后升为殿中侍御史。他直言敢谏,以弹劾奸佞为己任,辅助高宗、孝宗两朝,力主抗金,累荐人才。乾道四年(1168),俊卿拜相,淳熙八年(1181),上章告老,翌年以少傅致仕,封魏国公。淳熙十三年(1185)十二月卒,享年73岁,赠太师,谥正献。朱熹闻讯千里来莆吊唁,为他撰写行状,宋宁宗亦亲笔题写“清忠亮直”。咸淳四年(1268),八世孙陈文龙状元及第,初授镇东军节度判官,后任监察御史,德佑元年(1275)升为参知政事。其时元兵直逼临安,文龙拥益王、广王入闽。次年五月,益王在福州即位称端宗,文龙再任参知政事。十一月,元军攻陷福州,端宗南逃广州,文龙散尽家财募兵坚守兴化。因部将叛变,被俘押至杭州,拒降绝食死于岳庙,终年45岁。其从叔陈瓒继志抗元,惨遭车裂,史称叔侄二人为抗元“二忠”。文龙死后被诏赠太师,谥“忠肃”。按宋代追赠制度,一代太师可追赠三代先祖谥太师国公,故玉湖祖祠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之石刻楹联。玉湖祖祠历经沧桑久圯,明成化三年、清同治六年曾经重建,至新中国成立后仅存正厅与拜亭。1991年海外侨胞、沂国公卅二世孙陈德发捐资重修大厅、拜亭及门坊。去年春因市政改造迁建于玉湖公园,今年12月20日举行落成庆典。迁建后的玉湖祠占地836平方米,除了原样迁建主殿和拜亭外,还增建偏殿、拜亭和山门。山门两侧又增建为祭祀陈俊卿和陈文龙、陈瓒的“正献殿”和“二忠殿”,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