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游隼 于 2021-7-10 04:08 编辑
一个城市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城市规模会自然逐渐膨胀扩张,虽然扩张大体上是四面出击,但是仍会有特别着重的一个方向去倾注力量开发。
诚然,城市开发的方向受很多制约因素,或经济因素,或地形因素,或历史因素,或文化因素等等,但除了地形天然鸿沟难以逾越的情况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因素。
茂名市中心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河西百货大楼逐渐转移到河东,河东已经绝对优势成为茂名中心,随后一路东进至如今的油城十路,这5公里,茂名走了二三十年。三十而立,以茂名市主城区为一个大圈的话,茂名市政府所在地恰好在圆心附近,可见茂名的主城区整体已经是到了平衡点,着力于何处,何处便是新方向。
茂名以往主力东进、南拓,也是目前的官方的主调,但或许并不一定如人意。
先看其他因素,地形因素,茂名西北侧临近广西,北面信宜被群山环绕,山外是广西,东去罗定。茂名如果往北走,最多只能惠及高州,以茂名的人力财力,距离信宜近百公里的距离根本难以北上,何况北上也难以突围。
历史及文化因素,古属高州府的茂名,高州是茂名的文化渊源地,本身经济就尚算可以,即便茂名不往北开发,高州也类似广州的荔湾一样,安隅一处,经济不拔尖,文化上地位重要,离主城区也不远,也不会掉到哪里去。
因此即便近年出现高州房产开发热,也不需要茂名下大力气往北走。
那么向南?站南片区乃至电白方向。站南片区的开发确实得益于茂名站的升级,按照其他地方的经验,城际交通枢纽所在之处周边会自然依附产生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可能跟市区主体并以不一定连接得上,参考广州南站、南京南、鼎湖东、西安北等,建筑群都有点跳跃主城区的辐射单独先起。所以,站南效应并不能完全归为南拓的成果,而是茂名交通枢纽的效应更多一点。至于往更南的方向走向海边,事实上在二三十年茂名的东进历史进程中,电白水东的开发也没有停过。但是无针对性但稍有得罪地说一句,似乎效果确实难尽人意,不知道执行中出现什么难题,滨海新区的开发也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这个学习榜样翻车而冷却,其余的开发进度也不算惊艳,偌大的港口,漫长的海岸线始终偏隅一角。然而电信诈骗等负面消息却传到五湖四海,甚至身份证号码4409开头的同乡们被银行纳入高风险地区人士,这对于招商引资的软实力来说可谓是致命打击。当然确实是少数人的问题,电白人考取京城名校的比比皆是,甚至京城名校群有电白同乡会,活跃度超过茂名同乡会,然而电白的开发确实期待有更好的表现。众多沿海城市都不约而同往海边方向倾注潜力,因为主城区与海边之间的空间,始终属于自己,可以留着自己慢慢规划。期待茂名南部更好。
现在轮到东西之争的问题。愚以为,东进空间或将见顶,咬咬牙或许还是要西进。
经济因素是主导城市开发的主要牵引力,若无其他因素阻却或其他因素影响较弱,经济因素就是关键因素。参考国内GDP水平与茂名相当水平的部分城市,随便选取几个,看卫星地图及亲自前往当地旅游、出差,都会发现这些城市如果临近省会或者经济强市,开发方向就主攻靠近省会或经济强市。如果像茂名这种距离省会或经济强市之间被其他经济弱市所阻隔,则环顾四周选择略好于本市或比本市更有前景或与本市相当的临近城市开发。
如襄阳,面向武汉的方向被随州、孝感等比自己更弱的城市所阻隔,进而索性东北走向河南的南阳。而驻马店也开发走向南阳,而舍弃东面的安徽阜阳。河北的廊坊毫无悬念西北方向推进向北京靠拢。(附图不知道是否可以显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卫星图)
茂名向珠三角的路上还有75公里之遥的阳江阳西、云浮,一路东进何处是吾地?阳江的阳西比茂名经济更弱且弱得多,茂名自己人力财力尚仰仗省上倾斜补给,何以再给阳江支持?阳江倒是希望西侧有茂名效应,然而阳江的规划自己都在向东走。
或许只能向西,虽然论坛上茂湛之间时有论战,但是茂湛周边的情况也注定两者适合合作竞争并存。吴川距离茂名市中心仅20余公里,若以化州起算则更近,而新机场所带来的空港产业链,即便再不喜欢,也值得一试。
粤西总体财力有限,有限的财力叠加人口严重外流的压力,注定无法像资源集中的大城市一样全方位出力,甚至不惜一切砸钱堆起一座新城,必须仔细想清楚长远的方向,既不能单纯为他人做嫁衣,也不能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茂名这种3000亿GDP级别的城市,GDP在全国排名71(2020年地级市GDP排行榜),2020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榜上无名,茂名的时间与金钱承受不起走错一个方向,更没法像苏州、无锡那种万亿级别GDP地级市那样承受摊大饼之后某些区域空城代价。
茂名,深思熟虑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