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中的享殿,又名前殿,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始建干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整个太庙的主体。后虽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但基本保持明代规制。黄琉璃瓦重檐序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太庙”九龙贴金额匾。享殿比故宫的太和殿还高2米,气势雄伟,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享殿面间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三层(高3.46米)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殿内梁栋饰金,地设金砖,68根大柱及主要梁桥为金丝楠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陈设金漆雕龙雕凤帝后神座及香案供品等。祭前先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祧庙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整个大殿雄伟庄严,富丽堂皇。与年举行人典时,仪仗整肃,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蹁跹,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 太庙在明代供的是朱元璋、朱棣等人。1644年清兵入京后,福临称帝,把他们先人的牌位从沈阳请到北京,供在太庙,而将明朝皇帝的祖宗牌位迁到今天的阜成门大街路北的"历代帝王庙"里去了(历代帝王庙游记以后另发帖)。 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楠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 "太庙"匾额,据说是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