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日报
深中通道启新程 阳江融湾逐浪行
阳江百千万工程2024-06-26 15:33广东听全文
海陵岛红树林湿地公园。(供图:海陵区委宣传统战部)
在广东数字农业(阳西)展览馆采访。
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室内养殖厂房。(供图:阳江日报 李向东)
天堑通途,长虹卧波。
深中通道开通,连接的不仅仅是深圳与中山两地,更是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命脉的强势激活,将改写阳江、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域与深圳的时空联系,也催化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共生的新篇章。
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扼粤西要冲的阳江,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港三大国家战略交汇的中心,如今正经历着一场罕有的发展机遇。“深中通道的开通,让阳江到深圳的时空距离更近了,行车时间将从3.5小时缩减至2.5小时。”阳江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黄娟娟强调这一变化。
时空的压缩预示着无限可能。随着交通脉络的进一步延展,阳江与深圳尤其是宝安的联动将愈加紧密,产业串珠成链,文化交相互融,未来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合作机遇。
这条连接珠三角的超级通道,将成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同时也为阳江从“战略性对接融入湾区”跨步迈入“实质性融湾入圈发展”历史新阶段夯基助力,为阳江的内生经济增长动能添薪加火。
向“新”突破 打造中国绿能之都
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主战场中答好高质量发展这张问卷?阳江破题的关键,是实施“产业振兴工程”。辽阔的大海就是阳江人产业振兴的现实疆场之一。
阳江土地面积7966.8平方公里,但海域面积有1.23万平方公里,海岸(岛)线总长470.2公里。海洋是大自然给予阳江人民的馈赠,也是阳江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
世界风电看中国,海上风电看阳江。海风不仅吹来了清洁能源,更驱动着阳江的千亿级产业——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在阳江市沙扒镇附近海域,建有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成排的海上风机矗立在海上,巨大的白色风机叶片迎风转动,与蔚蓝的大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为阳江带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截至目前,阳江规划海上风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350万千瓦,约占广东43.8%、全国11.5%。
向海而行,向海图强。阳江紧紧把握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和战略机遇,锚定“双碳”目标,不断释放“蓝色潜能”,做足海洋文章:
——依托着海上风电的资源禀赋,“陆海统筹”做大做强绿色能源产业,形成了“风光水火气核储”多能齐发的完备能源体系;
——立足打造中国绿色能源之都的目标,在全国率先规划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探索实施平价海上风电直供、园区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综合管理等于一体的创新示范项目,抢占绿色经济新高地。
——探索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模式,全球首台“风渔融合一体化智能养殖网箱”已实现首网收鱼,为全国作出示范。
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形成千亿级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阳江在园区规划、招商引资、产业集群等方面全面谋划,积极培育装备制造发展动能:目前,作为全省布局“新能源+储能”战略的重点区域,位于阳东区的中国(阳江)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占地10000亩,已落户广东尚耀、浙江青禾等项目,正在加快推动北京海博思创、大连融科、中科超容等项目落户;高标准建设的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核心区,正在加快形成以海上风电为龙头的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未来将打造成全链条国际化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持续完善“一港四中心”生态体系;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两大省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着力攻关海上风电和合金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
走进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的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简称“中心”),不同型号的风机叶片正在接受检测。本报记者采访时,正遇上143米的世界最长海上风机叶片前来“体检”。该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装备检测中心。中心在风电装备领域形成了从原材料、部件、整机到役机组的全生命周期的检验服务能力,为国家风电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还有不少国外的风电叶片“万里迢迢”到此“体检”。
融湾入圈 迎接最佳发展时机
阳江,别称鼍城。“两口田一口电”是鼍字的拆写,也是如今处于赶超期的阳江所作出的清晰产业发展定位。在阳江人的共识里,阳江一口田在陆上,一口田在海上,一口电就是指包括风电、光伏在内的绿电产业。
事实上,阳江的“核心爆发力”还不仅仅如此。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向西延伸的第一座城市,在“湾+带”联动作用之下,阳江发展势头颇为强劲:2023年,阳江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1.8亿元、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5%、增速连续8个月稳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健增长;“机场+双高铁+高速路网+亿吨大港”大交通格局初露峥嵘;重点打造的“4+4”现代产业体系极具阳江特色和竞争力,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轻工纺织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产业立市”全面起势;“山、海、林、泉、湖、洞”遍布全市,千年海丝文化底蕴为“海丝名城”建设插上振翅高飞的翅膀……
取得这样的成绩单,与阳江抢抓历史机遇,主动对接融入大湾区密不可分。近年来,阳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与大湾区的规则机制联通,在服务和融入大湾区中加快自身发展,并推出推动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的“四大工程、三大名片、三大建设”为主的“433”战略部署,而四大工程中占据首位的便是“融湾入圈”。
“湾意指大湾区,圈则指代珠江口西岸都市圈。”阳江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信息宣传组组长姚寿高介绍,通过“融湾入圈”,推进与大湾区特别是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创新资源要素共享、创新体制机制对接、创新成果转化承接,打造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融湾入圈”与深中通道的开通紧密相连,阳江正在通过进一步强化提升“交通、产业、服务、民生”打造深度融湾示范区。
阳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黎山认为,宝安与阳江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很强的发展协同性,“宝安是深圳的工业强区,拥有超过全市三分之一的制造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产业,与阳江发展高度契合。深中通道的开通,无疑为两地之间人才交流、资金流动、信息共享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深中通道连接起了珠江东西两岸的深圳、中山,叠加效应辐射粤西,又一次站在发展风口上的阳江,已做好充分准备。
联通交流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要发展,先“营商”。“深中通道在建时,考虑交通距离优势,我们早早规划围绕‘4+4’产业方向进行招商。”阳江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冯庆华表示。
招商,招什么?阳江有一盘清晰的账。目前,海上风电、先进材料均取得突破进展,“中国刀剪之都”“中国调味品之都”地位稳固。然而,在装备制造、低空经济及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阳江虽面临挑战,但也正是这些领域,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与无限机遇,预示着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
去年,国内低空空域热闹非凡,深圳、上海、南京、成都等城市争相“入局”,发展低空经济新赛道。宝安成为赛道中的“黑马”多次突围而出,相继开通广东首条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发布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扶持政策、举办首场深港“双城联飞”活动、启用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客运中心”等,迅速抢占低空经济风口。
阳江,对低空经济领域的招商是“融湾入圈”突围的最大优势。“阳江在低空经济发展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阳江4000米以下方圆50公里的区域都是开放区域,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冯庆华表示,独有的开放空域,为无人机测试、无人机起飞培训等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深中大桥加强阳江与深圳的互动往来,也为两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牵手”提供更多机会。
此外,航空航天、新型储能也是阳江招商之重。“目前,阳江海域已成功发射三枚商用火箭,携带1313颗卫星(飞天)。”航空航天是阳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而卫星服务类企业在深圳占比不在少数,这也为阳江“产业立市”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向湾区拓空间,把经济底盘筑牢筑实,让经济触角延伸得更远、更深。“深中通道不仅打通了阳江与深圳的互联互通,更让我们有机会通过深圳对接香港,实现更大场域内的交流发展。”冯庆华表示,去年阳江在深圳、香港两地均举办了中大型招商推介会,“我们希望向先进城市学习招商经验,同时积极提升阳江水平,打造与湾区城市相匹配的一流营商环境,共享大湾区机遇,共谋高质量发展。”
来源:宝安日报
阅读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