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打铁佬 于 2010-4-16 17:59 编辑
趁圩(北方叫赶集),是个不知起源于何时的古老习俗。但凡圩镇都有自己固定的圩期,并有别于相邻的圩镇。以农历计,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十日三圩。隔十称大圩期。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改过新历十日二圩(逢五逢十),后因种种原因不久又改了回来。
圩日是农民的交易会或展销会,人们会在这天挑上各种农副产品、手工竹木制品等,到镇上交易,然后购回自己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日用品。有点特长的如会理发、修修补补、或会做点小生意的都盼着这天挣点小钱。
这天人们会早早地从各个边远山村,向圩市聚集。圩镇里做各种生意的摊档,也早早做足准备,等侯人们的到来。一块木门板,两条长板橙一支起,就是一个小挡口了。再用一块白布,几支竹竿一撑起来,就是当时的太阳伞了。还有一些是用葵叶编成的更好,可防雨呢。整个圩镇分成许多行市,有菜市猪牛肉行、三鸟行、生猪行、熟食小吃行、竹木行,谷米杂粮行等等。。。。。。。。。中心台前一大空地则是跑江湖摆武卖药,打功夫的地盘。通常我最喜欢到这里玩。
大约早上九点过后,人便渐渐多起来了。十二点过后是最高潮。只见这时人群熙熙攘攘、挨肩叠背。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猪叫声狗吠声,还有那边武档打功夫传来的阵阵喝彩声,和那树上“沙沙”的蝉鸣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街市进行曲。人们在尽情地享受着这浮生半日闲。欢快地选购着需要的东西,办完正事后,肚子也有点饿了,大多数人会选择吃一碗肉粥或捞上一碟粉皮了事。也有呼上几个好友痛痛快快喝上一盅的。那些个经人介绍相睇对象的年轻人,则要到饭店摆上一围,与双方家人、媒人大家一起吃一攴饭作见礼,这叫做“做媒成不成烧酒饮几埕”。这些趁圩佬也不会忘记了家中留守的老人小孩,都会给他们带一些好吃好玩的回去。最好笑的是刚有雪条卖的时侯,有人买了几条放篮子里,拿回家里只得几条棍仔,害得儿子空欢喜了一场。
有时也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不小心钱包给小偷偷走了。如果小偷万一不走运给捉到了,那他就糟糕透了,先被一攴暴打,再被剥光上衣五花大绑在太阳下,冬天有人给他一桶冷水,夏天则有人往他身上撒上一窝叫“黄狗哥”的大蚂蚁。那个难受可想而知了。那时的人对其它什么都不及对小偷愤恨的,可能与因为大家太贫穷有关。
太阳快要下山了,住得远的早在三点多就返去了,剩下一拨圩镇咐近的也渐渐离开了。摊贩们则忙碌着,盘算着今天的收获,收拾着揾食架撑,以便迎接下一圩期的到来。圩镇又渐渐地恢复了原来的宁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