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茂妹妹 于 2017-2-14 11:27 编辑  
 
 
 
 
记得看过一部《百鸟朝凤》的电影, 
影片中的男主角继承了师父的手艺, 
即使面临手艺发展空间不断消亡, 
也不忘师父遗训,把唢呐手艺坚持下去, 
奏出一首《百鸟朝凤》。 
 
​可电影终是电影, 
生活里没有陈述、没有表演与戏剧, 
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执念。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下, 
传承,成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每每接近旧历年年尾, 
我们家就会出现这么一片争议声。 
外婆:“ 要做籺(寿桃籺),不然大家没有籺吃” 
其他人,都是持着反对的呼声。 
因为工序很多,而且很劳累。 
大多数的“籺”也只是拿去送人。
 
 
 
然而,每一次都没有人拗得过外婆。 
也许这就是老一辈坚持传承, 
下一辈却更愿意选择”不麻烦“。
  
 
从摘大树菠萝叶开始, 
 
得一片片摘、一片片洗掉污渍。 
这道工序就得花费一个下午的时间。
 
外婆在前一晚就会把糯米泡软, 
做籺的当天一早把米拉到送到碾米作坊。 
碾成粉后,还得筛出粗粉, 
得用细腻的粉才能揉搓出口感好的籺皮。
 
 
煮粉要注意粉量和火候, 
揉粉更需要的力度。 
由煮熟的糯米粉和生的糯米粉掺和, 
揉成一块块有韧性的粉团, 
达到不粘手。
 
 
外婆家做的籺, 
一般有两种味道。 
一种是只有糯米香的白色籺皮, 
另一种是掺和这艾草和糖的棕色籺皮。
 
 
做寿桃籺,
 馅料永远都是主角。
味籺的馅料主要是绿豆、虾仁、花生米、冬瓜糖等。 
而糖籺却有之前的椰丝, 
慢慢转变成以青木瓜丝为主。 
每一样馅料都是要提前一天准备好
 
 
将撮合糯米粉,捏成小圆。 
然后捏成直径尽可能长的小圆饼型, 
放置馅料,粘合成圆。
 
 
 
将粘合的小圆放入籺印内, 
印出寿桃型,或饼型。
 
 
 将印出形状的籺贴上菠萝叶, 
放进蒸笼, 
蒸至10几分钟成型, 
即可熟透。
 
 
刚出炉的籺,会在它还热乎乎的时候, 
就要给它点上红点, 
寄意喜庆, 
拿来供神、做寿、办喜宴的籺, 
必定会点上。
 
 
并不是每一块菠萝叶都会刚好适合籺的大小, 
最后一道工序,便是裁剪菠萝叶。 
传统美食,是一种传承,
一种延古至今舌尖上的品尝,
 蓓蕾的绽放, 
何尝不是那份茂名大家庭感情的释放?
 
也许只有那些对美味执着的人, 
才能懂那颗对手艺执守的心。
 
 
谁说世易时移, 
非人力可为?
 
  
那些关于消亡的故事在生活中, 
每天都频繁的上演,而我们能做的, 
不过是当发展的浪潮席卷而至, 
珍而重之,不灭几点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