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父母有管教的责任 有的家长爱对老师说:“以后就把孩子交给你了!”还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这些都属于家长的失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无人可以替代。孩子天生对家长有依赖感,家长给予孩子应有的教育、陪伴和关怀,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会求助于家长。 因此,家长绝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自己的管教责任。但这种管教应该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对待,简单粗暴,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
学会应变 只有随时调整自己,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应变能力是考验孩子在遇到陌生环境或是事情的时候,是否还能够从容地应对。 那么,家长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应变能力呢? 生活中多给孩子设置从小到大的困境,比如一些野营训练、空间逃生游戏。孩子在参加有挑战性的活动中,会通过思考、动手实践来解决眼前困境。 必要时,家长也要在身边正确地引导和提示。如看到火灾的场面,爸爸要教孩子一些正确的应变对策,引导孩子思考的同时教会他们自救的技能,你会发现孩子在观察模仿,解决问题中自身能力逐渐增强。 |
高效 每个班里都会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课间也在埋头苦读,熬夜在小台灯下兢兢业业地复习做题,可是成绩偏偏就是和付出不成正比。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都陷入了一个学习误区,以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 比起一口气学几个小时,分散式学习效果最好。 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拉开每次的学习间隔,散散步听听音乐,让脑子休息放松一下,然后再回过头来埋头苦思。这样不但总的学习时间更短,而且记忆留存时间更长。 所以,重要的不是盲目地埋头苦读,而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学习好的孩子都懂得,同样的时间,通过掌握最佳复习间隔,学习效率可能会提升两倍,而且遗忘得更慢。 |
讲究条理 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书整理整齐,分类存放,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曝十寒。 |
不要太过束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 很多时候,父母“替代”孩子做决定,是为了帮助孩子,可是,很多孩子反过来埋怨父母干预过多。这种感情的伤害,几乎每个家庭都在上演。 孩子都爱自由,父母的感情束缚,让孩子从不舒服,到厌倦,开始反抗,开始家庭战争。 孩子从生下来那一刻,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需要给孩子空间,没有剥夺孩子自由的权力。 很多时候,父母只能是尽责,成才的大头还得靠孩子自己。 亲子关系,像是手中的沙,父母得捧着,而不是紧紧的抓住,让沙流的更快,剩下的更少。有些孩子长大了,父母抓他不住,才发现自己两手空空。 其实,孩子被束缚的透不过气,他只能逃。 有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一点空间,让孩子有空间转过身来爱父母,感觉到父母的温情与深深的爱。 |
引导孩子关注内在,灌输审美的辩证法 首先,不要总夸奖孩子“你真漂亮”、“你真帅”诸如此类的话,要让孩子意识到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美。 夸奖时应该往内在品质上引导,比如“你今天帮妈妈扫地了,真能干”、“你帮互助别人,真是热心肠的人”…… 其次,要让孩子懂得审美的辩证法。比如霍金虽然身体残疾,但他却成为了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还有很多人很朴素、平凡,却很善良、正义,他们同样是美的。 最后,要和孩子一起抵制低俗。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当发现孩子在模仿一些博眼球的网络视频,浓妆艳抹、扭捏作态时,家长一定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美。 |
培养一点幽默感 “如果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烧起来了,你该庆幸,还好你的口袋不是炸药库。”契科夫曾经这么幽默地安慰他的朋友。 幽默使人快乐 幽默使人笑 幽默感强的人 能把难过变成欢笑 能把失败变成动力 幽默总能给人很多启示 我们的孩子,说实话压力挺大的,读书很辛苦,但生活可以是快乐的,有一颗幽默的心,有幽默感,那一串一串的英文单字好像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嘛,那搞得人头疼的数学公式好像也不是那么难如登天嘛。孩子能幽默起来,压力会小、成绩会好。 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是微信朋友圈的老手了,上面有不少分享的笑话,有空没空和孩子一起笑笑,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好办法,孩子总是很能记住各种笑话的。 笑一笑的力量有多大? 据分析,如果在做作业前能听到一个笑话笑一笑,就那么几秒钟就能缓解他一整晚的作业压力和复习压力! |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技术性因素,与学习态度同等重要。差生之所以差,很多时候就差在学习方法上。学霸的聪明不是指智商,而是方法。他们找对了方法,善于归纳总结,知道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整理错题的好习惯,懂得劳逸结合。这些方法使学习变得轻松、高效,所以他们面对任何学科、任何难题都能轻车驾熟、无往不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为学霸,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关键。 |
不要当趴在窗户上的苍蝇——只有光明没有前途! 有的同学可能想,我现在还很小,这叫前途无量。 我想说,因为你年轻,所以你还有光明,但不能保证你有前途。 如果你做不到我以下这三句话,你很容易会变得只有光明,没有前途,说白了叫前途不“亮”。 不要以为小,就不想努力跑 吃饭要靠自己的嘴,走路要靠自己的腿! 任何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只想着依赖别人。 你要学会自立,你的荣耀要靠自己去争取,你的成功要靠自己创造。 任何人要想实现辉煌,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当代一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老子都不是好汉!”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爸很有钱,我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我要告诉你,你现在可以花他们的钱,因为你未成年,这是他们的义务; 你上了大学可以花他们的钱,因为你刚成年,这是他们的宽容; 你毕业之后花他们的钱,这是你的耻辱。 你大了,就应当回报父母恩。你却学习不努力,导致没能力。结果,你只会要,而不会给。 我就要“恭喜”你,经过多年的“努力”,你具备了和乞丐一样的能力和厚脸皮。 |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帮助孩子获得成功感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就是对他最大的理解和赏识。我们要及时强化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自己的“闪光点”获得成功,让孩子获得成功感。孩子的成功感真的很重要,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某个方向找到成功感,那么这个成功感就会引领他朝着这个方向去,当他成功感好的时候他就会有自信,成功感好的时候他就有正能量,成功感好的时候他就主动自觉愿意,所以我们一定要带孩子找到成功感。让孩子的“闪光点”在您的赏识和赞美中发扬光大。 |
有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上学后,意味着他将在很多事情上做到独立,比如,按时上下学,按时上课,按时写作业,按时参与活动,能够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能够与小朋友交往等等。在这些事情上,家长可以帮助,但是绝不要代替。如果过分溺爱,什么都由家长代替,表面上是爱,实际上是害。有的家长代替孩子整理书包,有的家长接送孩子时代背书包,有的家长甚至吃鸡蛋还代为剥皮,这样做是非常有害的。真正的爱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不仅能在学习上自理,而且能在生活上自理,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要放弃的东西,不仅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价值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太简单的题目不要去做,太难的题目也不要去做。让高手去做12道难题吧,我们只做12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行了。 等我们把中等难度的题目做熟练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原来很难的题目已经不那么难了。 |
你不让孩子吃苦,他会让父母吃苦 不久前,一则“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的新闻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在长达一万五千字的长信中,通篇充斥着负面词汇。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本科、留美硕士王猛(化名)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的“过度关爱”。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高中毕业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王猛母亲的话语中透着伤心与无奈。 王猛的信也许是真实案例,也许如一些网民所说,是写手的编造,但是却给当下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在这一极端例子中,不少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许多家长分不清爱与溺爱,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而溺爱的本质则是过度保护和管制。 刘墉曾感叹说,“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的自由,又要中国的宠爱,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 “宠狗上灶,宠子不孝”,不让孩子吃苦,最终孩子会让父母吃苦。 |
与其等待孩子将来被社会敲打得头破血流,不如从小教孩子有所敬畏,敬畏生命,敬畏尊长,敬畏规则。 旧时中国,家有家规。家规会刻在戒尺上,子弟一旦违反,戒尺伺候。古人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立规矩须有惩戒。没有惩戒,规矩形同虚设。 现在很多家长会和不听话的孩子“约法三章”,但坚持不了几天,孩子就反悔。究其因由,多是因为只有胡萝卜,没有大棒。通过合理的惩罚让孩子从抱有敬畏之心,才不会无视家规国法,公序良俗。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最近几十年,国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西方先进开明的民主教育理念,注意到了对孩子们身心的保护,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的“戒尺”轻易扔掉,却没有学到西方对问题学生的惩治手段和法律法规,导致教育用“一条腿”走路,自然容易变得畸形。 只用表扬和哄去教育孩子,期望单纯用感化去教育问题学生,只是“鸡汤大师们”的一厢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