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打铁佬 于 2010-6-24 15:42 编辑
题目是小时侯听过的一个对子,这也使我回忆起许多儿时捉鱼的趣事。记起小时侯,野外有很多的鱼。田间小氹,小溪小河到处都有。小孩拿个插仔(竹编小家具)随便一捞即可捉到不少,拿回家中用旧保温瓶胆养起来,再丢进几条水草,其乐无穷,足可媲美现在的水族箱。 大人们的捉鱼方法更多,五花八门,介绍几招大家分享下: 第一招:挖鱼窝 挖鱼窝,类似现在的搞开发区,筑巢引凤。就是在河溪边上选个水流较缓慢的地方,挖一个肚大口小的大坑,在内堆上石块,放些水草,人造一个鱼儿安乐窝,引鱼儿安家定居。每隔一段时间,便堵死出入口,把水舀干。里头的鱼儿也就只能“任人鱼肉”了。 第二招:堆“鱼堆” 河中堆石块,叫堆“鱼堆”。有点象现在说的“下海经商、打入市场”。也是等鱼儿安家后,每隔一段时间用网围起,搬走石头捉鱼。 第三招:装鱼凉(音) 选一水流较急,有点落差的河岔,拦一小堤,后面斜装一块用竹子编成的滤网。叫装鱼凉(音),鱼儿进来后就只能在上面练习跳蹦床了,按时去拾取即可。这个又有点似现在的设卡收什么费了。 第四招:请君入瓮 有一种鱼叫“木噏鱼”个头只有手指大,味极鲜美。喜欢趴在浅水的河床上。遇到打扰就往前挪一点。人们便利用它这个特性,将每一个贝壳隔一段竹子,用绳子串成长长一条,放水里两边来回拉动,驱赶它们。而另一头则张开大网等着它们的光临。 第五招:钩黄鳝、掂塘虱 钩黄鳝是用自行车钢线的一端磨细磨尖,弯成钩状,串上蚯蚓。到刚插上水稻不久的田里,发现田里有傍边吐出余泥的一个个小洞,便是黄鳝洞了。再将手里串上蚯蚓的钢线钩徐徐透进去,手指并不停地转动着,一会就把贪吃的黄鳝钩出来了。掂塘虱的方法是将蚯蚓用缝衣线串成一米左右长,再对半折迭几次,绑在一条约长二尺的棍子头上。到小河溪下游,一段一段往上游走。将一大串蚯蚓放入水中会将贪吃的塘虱鱼引来,当发现咬上后,急将棍子掂起来,另一只手急将“捞缴”(一种捕鱼工具)等个正着,所以叫掂塘虱,有时一次能捉到几条呢。干这个要有点胆量,一般是夜里个人独来独往的。 以上的几招都属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方法,也是较温柔较文明的方法。下面几招就不太杖义了,有点残忍暴力了。用炸药炸鱼和电鱼较常见,我就不多说了。说几个相信大家较少见的。 毒(音度)河:选一河岔,前后堵死,等水流剩得不多了,就洒上石灰水,大小通杀,有如日寇屠城。也有用寡子麻(一种有微毒野生植物)或茶子麸水毒杀的。其中以茶子麸水毒杀的鱼,味道最佳。正主儿捉过后,还会有一班没参份子的人跟着搜寻一些漏捉的小鱼,叫做赖(音)鱼。还时不时因捞食过界而发生口角,并相互往对方身上泼点水,弄得一身湿,有趣得很。 还有夜里跟大人到河里照鱼、叉鱼最有趣。扛上一盏雪亮的媒油汽灯,(又叫戏灯,以前做大戏用此灯)。几支手电筒和几把特制的鱼叉。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往河边走着,发现睡着的鱼儿,就用叉叉起来,一晚上能捉到几十斤,收获可不少呢。最糗的是我的一声惊呼:“哟!大家快看,鱼儿睡觉不闭眼晴的。”至今还被传为笑话呢。 那时我们每天都到河里玩几次水的,水性都很好。我有个小秘密,每次下河潜到一块大石下的一个洞里,伸手都能抓到一个大虾公。可有一次抓到一个特大的,手却拉不出来,越急越拉不出来,差点淹死了。幸好最后能急中生智,将手松开放掉抓到的大虾,才逃过一难,回想起来才觉后怕,我才是“大虾”呢。 有时喜欢看那职业打渔人捉鱼,只见他站在竹筏上挥舞着竹篙,指挥鱼鹰为他捉鱼。这些鱼鹰的脖子都是用绳子绑上的,捉到鱼也吞不进肚子里,只好乖乖过来上交了。不过这样捉到的鱼最不值钱,称作“雕仔鱼,”掉鳞、品相差,还有异味。那时的鱼网是用麻线织的,再用山上一种叫“薯莨”的植物和鸭蛋白染过,这样才耐用。每次捉完鱼都要及时将网晒干,所以才有了三天打渔四天晒网这个成语了。后来有了胶丝网可省事多了。 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家乡许多小河溪都日渐断流干涸了。大部份鱼儿品种都已灭绝消失了。以前的种种美好景象,也只能成为心中深深的记忆了。现回忆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唤醒大家对大自然多一点关爱。愿青山长在,绿水常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