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的“生胶”,不是“生橡胶”。生橡胶与火水(煤油)能否做成稠黏胶,不知。儿时常见的生胶就是乒乓球的生胶胶面和单车气嘴用的“鸡肠仔”(五分钱两条,正好做一副弹弓),呈半透明状,弹性大。那时有很多少儿打乒乓球,因当时中国在世界能扬眉吐气的体育项目就是它。各学校都有许多用水泥做的乒乓球台,而其它单位有木制球台。就读的市四小,除了田径场,课室周围布有几十个球台(当时的市四小,学生人数仅为现在的一半,面积却是现在的三倍多)。课间休息铃声一响,同学们就争分夺秒去抢球台。周六下午(那时周六上午要上课)和周日,伙伴们有空就去找木球台玩,常去的是市物质局、商业局、机冶局等,当时所有单位的所有体育设施都向社会开放(无收费只说)。说到生胶乒乓球拍,用之推挡和扣杀非常有力,但不是人人买得起的,一副要两三块钱(单个买要贵几分钱,当时没有议价之说),比普通胶面拍要贵得多。俺家境贫,无胶面的木拍都买不起,连买“鸡肠仔”的钱,也不知起早摸黑干了多少家务活跟母亲磨了多少嘴皮才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