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到官方,从历史到现在——关于冼夫人文化推广……
不久前应邀参加了“弘扬冼太精神,推广茂名文化”网友考察活动,见了一些之前见过或者没见过的知名ID背后的真人,去了一趟高州参观了高凉岭、高州旧城、高州城三地的冼太庙。及后,参加了由网友座谈会,既聆听了两位对冼夫人文化颇有研究心得的当地专家的讲述,又倾听了网友对冼夫人文化推广的困惑和建议,觉得是不虚此行,座谈会上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现在感觉是意犹未尽,于是再啰嗦几句。
毋庸置疑,以一个民营网站的身份,茂名在线这次活动是一个“民间活动”,是来自于民间的一支力量,这与官方这些年弘扬冼夫人的“好心精神”相映成趣。冼太精神,或曰冼夫人文化,应该是茂名人文文化的一部分,在茂名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的。其中群众基础最浓厚的,莫过于高州了。所以在高州,与冼夫人有关的遗址、遗迹、庙宇、出土文物及神话传说多,自然是世界第一了。就连高凉岭下的卷毛鸡,当地村民都喜欢将其蹭上冼太的光环,说是冼夫人故里高凉岭的卷毛鸡。
民间的力量,最大的表现其实在于已经建成的非官方的冼太庙之多。据说,高州官方的冼太庙有2座:一在高州旧城,现在已经归村委会管理,一在高州城,现有一个专门机构管理。除此之外的冼太庙,都是民间的力量,仅仅高州市内冼太庙就有二三百座。这二三百座冼太庙,从占地、建设到管理,依靠的都是民间的捐资或村场向村民的摊派,据我所知,虽然有人有怨言,但基本上都是心甘情愿的,这点毫无疑问是基于人们对冼太的崇拜和景仰。
如果说,不想做文化推广和文化变现上有点作为的话,这其实已经很好了:历史上以高凉为主要活动根据地的冼太,亦人亦神,其影响力远至海南,甚至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但是,历史人文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文化推广,可以团结一批批人,影响一代代人,这是潜移默化,也是“以文化人”的最高境界。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高州无疑在以文化人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好心高凉”的提出,不仅是因为冼夫人文化在高州大地上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也是因为近些年当地政府部门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了。“唯用一好心”的这句话,是冼夫人历史上说过的“原话”唯一记入史册的。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史家提炼的成分,但是肯定的是,这是对冼夫人思想的最核心的概括。所以,先有高州“好心高凉”的提出,后有电白区、滨海新区直接拿“唯用一好心”来宣传,最近,茂名也提出了“好心茂名”的口号,大战旗鼓地宣传茂名文化,不断丰富完善好心茂名的文化内涵,并以“好心湖”命名茂名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道疤痕——露天矿改造后的矿坑湖,持续推广和弘扬冼夫人文化。
感觉这是一股自下而上,再又自上而下的文化潮,希望以此为纽带和契机,让冼夫人文化成为推动茂名未来发展、缔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问题是,对普通群众来说,文化毕竟是有点“虚”的,群众希望的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文化,要么像拜冼太一样,“有求必应,一拜必灵”,要么就是通过推广文化,带来直接的经济效应,能赚钱。 原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以文化人”,也包括“以文化钱”。
从发展文化的角度来看,实现“以文化钱”也无可厚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大家经常提的,通过弘扬文化吸引游人过来消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无疑是最直接的“以文化钱”的方式。 官方与民间之间,这点是有共识的。问题是,这需要投入,谁来投入呢?官方?政府除了土地之外,可用的资源其实不多,而这些土地资源如果需要征用,也要投入一大笔。所以我们这时候就需要民间资本了。
商家,是串起官方与民间对于经济发展和“以文化钱”希冀的重要一链。
怎么串呢?这是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