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了十二点,空旷的街上匆匆使过零星的车辆。作为匆匆过往之一的K先生,在这寂静的夜里发现一位八九岁穿着小学校服的小男孩独行在自东向西的人行道上。擦身而过后,K先生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以后独自走在这样一个夜晚这样一条路上的情景。思虑再三,K先生决定去而复返,车缓缓停在了小男孩的身边。
“小朋友,这么晚了,你怎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啊?你爸爸妈妈呢?”K先生试探性地问到。
K先生的关怀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让这毫无防备心又似乎饱受委屈的小朋友娓娓道来:“我自己跑出来的。在学校其他同学欺负我,打我,回到家父母又打我。”K先生接着问:“那你去哪里啊?”“我去我外婆家!”随后K先生询问了小男孩外婆家的位置。小男孩说不清楚,就只知道在公交车终点站的商场附近。
K先生看着小男孩手中的饮料,似乎那小男孩走路去外婆家的决定是真的。“那你知道外婆电话么?”K先生尊重这个孩子的想法,关心的问。但这个心大的孩子说不知道。K先生说:“那我帮你打电话给你爸爸妈妈好么?”小男孩听到这,似乎很抗拒回家,宁愿跋山涉水地走路去远在几公里外的外婆家也不愿意回去:“不用了。”说完不再理会K先生,继续往前走。
K先生本来想送他去外婆家,但转念一想,还是觉得报警比较合适,便拿起电话便报了警。小男孩一听K先生报了警,竟然警惕地看了看他,然后跑到对面马路继续前行。
K先生缓缓驱车尾随小男孩,直至警察的到来。
警察来了,留了K先生的资料,然后和小朋友聊了几句。后来小男孩被警察抱上车,然后车辆自东向西地渐行渐远。
K先生回到家,对自己的妻子分享了他的这次经历。
这是他第一次管这样的闲事。本来他不想管,可是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致使他不能对一个可能会被拐骗甚至被打残疾饱受深受身心摧残地被人控制乞讨的小男孩置之不理。
他不知道小男孩当时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竟然会在他报警后,产生警惕的心理?作为一个父亲,他深知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今晚这个小男孩,是对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失望,才会这么抗拒回家,才会在如此深夜离家出走。
K先生在想,如果以后我的孩子需要帮助,我也希望有个人能像今晚我帮助别人家孩子一样帮助他。
小男孩长大后,会不会记得这个夜晚,记得这件事情,还有记得帮助他的K先生。记得了,回首往事,又会不会对K先生,轻声说句:“谢谢!”
妻子笑他矫情,他悠悠地说,这是一种认可。妻子没有深追认可的含义,也许是认可他今晚的多管闲事,也许是认可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就让这种认可,埋藏在K先生的心里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