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我也曰一下,“现代之道,关怀尊重而已”。
“坚持文化自信,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那我也来谈谈怎样优化美化传统文化,怎样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无论从《孝经》还是《二十四孝》来看,孝道(怎么进孝)的核心重点都是顺从、服从(“孝顺”),使居下者没有独立的人格,两书都有反人性的核心内容。所以,反旧孝道≠不孝。
单从“孝”字的原意来说,就是善待父母,本来没有尊卑之分,但弄成所谓“孝道”之后就有尊卑之分了。或许将“孝顺”(“善待父母,顺从父母”)转化为“孝荣”(“善待父母,光耀父母”)较没有尊卑感。即重新优化美化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修改《孝经》、《二十四孝》中的所有条规和寓言,变成《新孝经》、《新二十四孝》,并且把唯孝主义、极孝主义(百善孝为先)变为讲孝主义(孝重要,但不应排在第一位),才能防止侵犯人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以“孝荣”取代“孝顺”,就是新孝道观。
不知辜鸿铭有没有把《孝经》、《二十四孝》翻译成英文版本?如果有,或许他的英文版本值得参考,但辜鸿铭的翻译往往又过于抽象了,如把“入则孝,出则悌”翻译为“在家做好儿子,在外做好公民”,这种永远正确的道理没有明确主张,说了等于没说。我们可将“入则孝,出则悌”优化美化为“在家善待父母,在外尊重他人”或“在家善待亲人,在外尊重他人”或“在家互相善待,在外互相尊重”(尊重≠顺从)。“孝”的原意是“孝顺父母”,新意是“孝荣父母”、“善待父母”;“悌”的原意是“顺从长上”,新意是“尊重他人”、“相互妥协(妥当的协定)”、“放低一下姿态(像个弟弟而不像兄长一样),不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待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很多弘儒者认为,一直以来,人们对经典的很多话语都翻译错了。虽然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我觉得原儒的意思本来就那样,有各种经典相互印证,但对他们的新翻译还是有所肯定的。如果冼夫人文化要走向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可临时采用“在家善待父母,在外尊重他人”的意思,这种“好心”现代外国人才容易接受。这可能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好品质,其他好品质还包括理性、宽容、客观、公正等。
“冼太,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岭北人讲孝,是不是一定要顺从父母才叫孝?我善待、赡养、尊重父母,也要求父母善待、尊重我,还不叫孝吗?是不是要把我家赚的钱也都交给父母家里呀?”(史载俚人唯富为雄,父子别业分居)“这个嘛,你提了一个我很难回答的问题呀,这不是一件简简单单就能讲清楚的事情,理解得过于简单肤浅片面了就容易把事情搞坏”(比如陷入极孝的泥潭,所以采取渐进的方式,谨慎一点为好)(先说一些话,留有思考的时间,以想好回答别人的话)。民族融合初期,俚僚人应较多地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冼去世后,才逐渐全盘接受了儒家的忠孝之道,全盘汉化,全盘儒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