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证明 湛江人特别是非吴川人不但不能拥有拯救吴川经济的能力 从历史底蕴从地理格局上从人文从能力湛江从没有一个市有能力管理好吴川和带吴川走向强大!湛江黎头本身就是象征蛮黎和非文明懦弱人性的半岛代表!以雷头为代表的湛江行政利用大量的人情关系湛江官场大量的无能人物,但管湛江也就罢,但湛江要代管吴川这个人杰地灵的一把手和重要人物,省是否考虑不再要再调来以雷头为代表的行政体不具让吴川崛起的政治能力!
吴川是茂湛中心重要城市!是广东省西部以后非常重要的城市核心!需要出色的一把手和有眼光的上极能力者来管理和规划!!!!
省是否应该把吴川列为广东西部重点城市,下调珠三角或具能力发展实干政治强官过吴川带领吴川走向快速发展和繁荣!
吴川 从来不缺少人才 不缺少商人投资 不缺少民营智慧 我们做要曾经与温州半列的义乌商品中心集结地 我们需要有眼光有魄的北人来铁血发展更深远的平台 政一通 经济的发展剩下让给吴川人自力发展就得了
吴川人智慧并不是只是单方面的 体育?商业?文化?没有政治人才吗 我们不具有政治人才的悟性和智慧吗
不不不!!!!!1
我们不止这些 在一直归于高府时代 吴川的政治人才与商业才子一样的辉煌!!!!!!
在几千年来 吴川政治人才的截止是从从归于湛江代管 这个广东东部以青龙为吉祥的族群低头为以鸡狗蝙蝠等类为代表文化的雷府!失去高府的根!政治人才变成了真正的断层!
吴川作为从古代到湛江代管之前一直以来是重要的广东西部强市,随着湛江的介入把吴川代管后,吴川至今还元气没复,在湛江时期吴川个体经济再发达时也没有得湛江的重视和省以正确定位吴川为广东西部重要地级市!
民富没规划 湛江定位不对 湛江无能带领吴川 也无法辐射吴川 吴川目前在广东西部几乎是最小(先后被划吴川属地坡头和其它地方)的地方经济弱市!
以后吴川人请不要说自已出不了政治人才!看看近代的吴川文滔武将!!!!如果政治被压制,市区在半鸟,吴川政治才华并不具商业的更自由!这就是吴川的现状!
除了湛江对吴川的吸血和压制!!!吴川的行政现状!!!下面转截网友所以写:
湛江政坛现在是雷州人天下(外地籍官员除外),湛江今届的专职副书记(除书记市长外的第三把手)、政协主席都是雷州人,湛江本地的三大市委常委,全是讲黎话(雷州、遂溪、徐闻一人一个,太公分猪肉),作为平衡和某种补偿意义,廉江人胡锡运被选上了今届的副市长,而吴川人今届则“全军覆没”。
吴川人在民国时比较威风,黄坡人李汉魂担任了7年的广东省长,那时吴川是属高州府,政界上可谓人才辈出,吴川划入湛江后,传统的政治根基上被支离的七零八碎,这才是致命的因素。别说是湛江本地,就算是在整个省内,吴川人任职的地方也极少。粤西倒是电白人、雷州人比较多。
这不是吴川人团结不团结的问题,在湛江本地政坛,以前的市长郑志辉(塘缀人)难以摆平,这是地域政治势力的现状问题,吴川以前是属高州府,而现在的湛江市区以前是雷州府遂溪县的属地,吴川人(包括廉江人)去哪里任官职有种“外来过客”的感觉。
我敢肯定,吴川如果现在还是属传统的高州府地区,吴川人在政坛上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落魄”,因为吴川不属茂名地区,在政坛上难以得到来自茂名政治力量的支持,在湛江内部又受到挤压,所以吴川人在茂名和湛江,都罕见有人任高层职位,自从郑志辉后,就一直是这个现状,以前省里曾有意派吴川人林华景去茂名担任市委或市府的领导职务,但干不过茂名当时的“高州帮”,所以只好调去阳江当了几年书记。
道理很简单,在政坛上(注:仅指政坛上),吴川人得不得茂名地区的传统政治力量支持,又得不得湛江地区讲黎话的政治力量支持,而廉江则是属传统的客家地区(有粤东的客家帮支持),吴川虽然属广府地区,但众所周知广府人在广东政坛是不得势的,省内许多中坚力量官帽职位,都被客家帮和潮汕帮瓜分,雷州人和电白人能出那么多省内官员,跟传统相近文化的潮汕帮支持有很大关系,而吴川人则显得势单力薄。
所以,吴川人在商界一定要挺住,继续做强做大,不能衰给人睇,
政界吴川人暂时不得势,但是我们在商界要找回尊严面子,争口气回来,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往往是相互影响的,吴川人虽然在政界暂时出不了人物,
但湛江的官员头头历届都是很重视吴川人尤其是吴川商人的,毕竟湛江商界目前主要是靠吴川商人撑住,
而吴川商人在广东在外地也积聚了一定的名气,多少也给湛江争回点面子。
事实上从传统上来说,吴川跟茂名同处一个地区,对吴川是利大于弊的,毕竟文化上、语言上相近相似
吴川之所以甘愿被跟了湛江,是因为坡头被划入了湛江,所以吴川也顺路划入湛江跟坡头做个伴呗,坡头入了湛江,且面临发展机遇,目前很难再重新跟吴川合并。
目前而言,吴川争取省直管,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再发上吴川人的历史行政人物!随便放几个!!!
吴川历史上计有进士十八人,翰林二人,钦赐翰林三名,举人一百六十六名。如宋进士霞街始祖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云,元江淮指挥使刘承忠将军,宋代进士鞠杲、林廷,江南提督曾秉忠,福建金门镇总兵杨元超,清同治朝提督陈绍,澎湖水师协副将潘韬,明进士林廷献,清状元林召棠,粤东七才子之一林联桂,云南监察御史吴孔昭,中国首任驻美大使陈兰彬,御前侍卫司马官骆家猷,海南盟军道按察司副使欧光宸,清琼州督抚彭玉将军,越南著名华侨领袖陈上川,山东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清广东水师提督窦振彪将军,锦衣卫籍户部主事萧惟昌,翰林院检讨麦国树,南京兵马司指挥李芳,名标儒林传之吴懋清,清才子李文泰。他们之中有位列尚书、御史、道台、知府、知州、通判、教授、知县、教谕、总兵、提督等职,多达数百人且大都政声卓著、清正廉明。清朝武官有十四总兵,两提督。
- 李凌云: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为三柏始祖李穆公之长子,李穆公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钱山村人,乃北宋乙丑状元。李凌云高中解元后,恬淡不仕,承父教鞭,重建“极浦亭”,隐居设帐,传播文明。
- 刘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挥使,当时江淮地区大旱,蝗虫成灾,刘承忠率领乡民奋勇扑灭蝗灾,立下大功。元亡后,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尊他为“刘猛将军”,建庙祭祀。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皇帝诏令全国各省、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每年春秋祭祀。
- 麦为仪:(1695~1762年)绰号劏狗六爹,吴川塘尾镇院村麦屋人。六爹为清乾隆岁贡生(秀才)、广东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是一位机智勇敢、胆略过人、见义勇为、才思敏捷的大学者,一生敢于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及神鬼作斗争。
- 陈上川(1626~1715),明末抗清将领,后因为战事不顺不愿剃发降清而移居到越南南部,成为当地华侨领袖。死后受到当地人的尊崇,立庙祭祀。他的后代亦世代享受阮主的功臣待遇。到了明命、绍治年间,越南皇帝册封他为“上等神”
- 曾秉忠(1816—1863),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生于清嘉庆丙子(1816年)十月十二日,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总兵,咸丰年(1860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在两广、湖南、福建等地攻打太平天国队伍,于江南洙泾一战为太平天国所败,受浒职发往两江总督曾国藩军营差遣。后卒于军伍,着加恩开复革职。时同治癸亥(1863年)三月十八日,47岁,归葬本乡。
- 林怀兰:吴川明代名医。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编印的《辞源》释“番薯”一词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
- 彭子衡:(1832~1883年)即彭玉,吴川振文镇大寨彭屋村人。曾任深圳大鹏九龙协副将、后任琼州督抚,告授武显将军晋授“振威将军”。彭玉一生仗义疏财,赈济灾民,兴办学校,现振文中心小学乃由彭玉捐建的“振文书院”改建而成的。据《吴川县志》载:彭玉曾数次用火轮船运米回吴川平卖赈灾,救人无数。
- 易傅伯:(1707~1767年)名易中,吴川板桥镇上杭村人。1740年中武进士,1745年驻京任提塘官。易甚得和亲王赏识,解组时,亲王亲赠墨迹及对联,联云:“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他一生豪爽仗义,举粤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声名大振。易中诗文亦佳,有著作传世,可谓文武全才。易三个儿子都中武举人。易中墓在今吴川尖峰岭,墓前有石牌坊,右额刻“山高”,左额刻“水长”,正中刻“圣旨”二字。
- 吴懋清:(1774~1845年)字澄观,号回溪,广东吴川黄坡镇水潭村人。公元1810(嘉庆15年)庚午科举人。和海南定安县张岳松(探花),邑人林召棠(状元)交善,名噪一时。因以求天下贤者学益广大,潜心撰述,至老不衰。博学多才,擅堪舆术数。
- 曾敏行,字燮堂,1827年生,今吴川市吴阳镇曾屋村人。咸丰五年(1855年)投曾秉忠军伍,历任参将、副将、南韶连镇总兵、贵州威宁镇、古州镇总兵,记名提督(头品顶戴、赏穿黄马挂)。光绪十入年壬辰)1892)卒;时年六十六岁
- 林联桂:(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吴川市塘缀镇新村人。公元1828年(道光八年)中进士,“粤东七子”之一,曾任湖南绥宁知县,后实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厅通判,政声卓著,极受上级器重,林联桂著作等身。
- 林召棠:(1786~1872年) 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清 嘉庆八年(1803年),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及第。皇帝阅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道光八年返京供职。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张芾(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名,后皆中进士,颇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 [1]
- 陈兰彬:(1816~1895年)字荔秋,吴川黄坡镇黄坡村人,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中国首任驻美大使。咸丰三年中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太常寺正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资政大夫,是首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为幼童出洋肄业局之“洋局”第一任正委员,带领詹天佑等第一批留美学生官费赴美留学。
- 庞雄:(1891-1911)字苏汉,早年投入新军,秘密从事革命活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吴川人。1909年(宣统元年)冬,与倪映典等策划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春起义失败。赴香港,又东渡日本,历经南洋各岛,准备再举。 1911年初归国,参与筹备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同年4月29日被俘,直认革命不讳,遂遇害。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 张世德:(1893-1930年)名世德,吴川市塘缀镇樟山村人,张炎堂兄,61师第9旅旅长。北伐时在湖南衡阳七塘战役中阵亡,1930年牺牲后被追封为中将师长。在“八一”南昌起义时,世德随叶挺参加起义。1929年提升为蔡廷楷师副师长、旅长,转战广东。1931年,广东军政领导人陈济棠等,拨款在樟山建世德中学,以示纪念。
- 张炎:(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吴川塘缀镇樟山人。原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将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时任第四军中将军长。后被蒋介石密令委人杀害,解放后毛泽东主席签字追认张炎为革命烈士。
- 詹式邦(1896~1946)又名德堃。吴川龙头人。粤军讲武堂肄业,黄埔军校燕塘分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师(第四军缩编)十一旅教导团中校团副,中央训练团党政研究班第三期学员中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六十二军一五二师四五四旅九○七团上校团长,第四战区总部副官处上校副处长。1943年任吴(川)廉(江)化(县)联防区主任兼警备司令及吴川县长。1944年任第四战区司令部少将参议,兼电(白)梅(菉)吴(川)游击挺进纵队司令。1945年初与张炎组织高雷人民抗日军,任副军长。失败后避居越南,后在返香港途中沉船遇难。
- 李汉魂:李汉魂(1895-1987),字伯豪,号杰华,广东吴川岭头村人。他是一位能文善武的爱国将领。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曾先后参加统一广东、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迭著战功,由排、连、营长、团参谋长而擢升为团长、师长、军长、军团长、集团总司令、省政府主席,乃至国民党总统府参军长,内务部长等职。为国家的自由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受到人们的赞扬。[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