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2-2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f8380450102xk8w.html
五、《对外援助,中国如何超越西方好心办好事?》 林毅夫
林生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和做法有:
1、无论是对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国家还是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经济援助都以失败告终,没有能实现“好心得好报”。
2、(我还是喜用顿号而不是点号)经济增长的五个特征是成功的要素,但不是成功的处方,就像中药材一样,如果要成功,一定要有这五种药材,但是单单知道药材,没有药方的话还不够。因为我们知道,每种药材如果用量对的话,它可能就是良药,如果用量不对的话,它就变成毒药了。
3、真正缩小跟发达国家差距的,却是在当时推行被认为是错误政策的这些东亚经济体。它们在五六十年代、70年代的时候,推行的政策不是当时结构主义主张的——用进口替代的方式,直接去发展现代化产业,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它们是先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产业(“蚁多搂死象”),而且是出口导向,这种政策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发达国家都是发展现代化大产业,技术非常先进,你发展这种小规模、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怎么能赶上发达国家?但现实却恰恰是这些所谓错误认识取得了成功。
小议: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经常作“模拟现实行动模型”训练的人可能比大多数所谓经济学家和其他理论家理解得更直观,看得更清楚。无论是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还是新自由主义,“好心不能得好报”的原因都在于不顾条件限制,急于求成,没有大局均衡观,造成各种发展要素不能相互配套,反而相互扯后腿(投给你的钱多了,我的钱就不足了,我这个要素就没有用了),基本上都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是要吃发达国家吃剩了而不要的东西(包括夕阳产业)。比如发达国家放弃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承接这种产业转移,恰恰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如成本比较优势)及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这些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是就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他们的劳动力,只有走这一条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道路,它们才能够很快地形成竞争优势(“蚁多搂死象”)。所以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目前的做法、理论和经验。由此也可以侧证茂名以前只注重高大上全的发展路向之所以效果不好,反而“顺德模式”、“苏南模式”和“东莞模式”等之所以成功之所在。
个人认为,发达国家也要长期保持相当大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能更快地转型应对,也更好地促进全民就业。另外,个人觉得,茂名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反而比不上内陆一些城市,原因可能是比较优势方面上。茂名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素质还不太高,人力成本跟内陆比不算低。茂名这种不高不低的状况反而难于承接产业转移,所以也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要大力发展交通物流和其他基本建设,要重构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以先进地区为竞争对手还是以落后地区为竞争对手,参考田忌赛马),寻找更加适合的产业和道路。茂名仍然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产业,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但是不能单靠承接产业转移。
4、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缺一不可。新结构经济学主导下的“一带一路”等,重点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急于求成,这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以工业园的形式来克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问题,来做发展政策和援助政策,实现“好心得好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