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是广东经济腾飞的40年,省内各市可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有的城市腾飞崛起,有的衰落下滑,有的徘徊不定。
GIF
1978-1987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省会城市广州当之无愧位列全省GDP首位,此后39年,广州一直霸占冠军的宝座,直至2017年,才被深圳所超越。
1978年,让人意外的是,江门排名第2位。在改革开放初期,江门是广东的老牌工业重镇,拥有一批大中型国营企业,包括当时全国前四大的造纸厂、亚洲最大的糖厂,有着厚实的工业积累和沉淀。
值得关注的是,粤西双子茂名和湛江双双进入前五。茂名是当时“南方油城”,石油工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湛江则凭借南海舰队军事基地、湛江港海港建设以及湛江农垦局大农业基地的优势, 位列第5。
彼时,深圳市尚未立市,还是“宝安县”时代。珠海则还是“珠海县”。而东莞、中山、惠州则属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珠三角经济圈尚未见踪影。放眼全国,当时广州GDP仅排名全国第六位,在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和沈阳之后。那时,北京、上海、东北是全国的核心,广东、珠三角都还没有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1979年,党中央英明决定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先行一步”,开办出口特区。就在这一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深圳首次登上舞台,全年GDP录得1.96亿元,约为广州的1/25。同期建市的还包括珠海。
这一年,佛山以微弱优势超越茂名市,上升至第3位,此后的40年间,佛山可谓“稳如狗”,一直稳稳占据广东前三大经济强市的地位,在深圳小渔村还没有爆发前,还一度连续五年位居第2。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四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此后,以深圳为首的经济特区,为中国经济腾飞“杀出一条血路”。
这一年,广州GDP超越沈阳,首次进入全国前五。全国经济地图开始向南迁移。
1981年,新中国第一家超级商场在广州诞生,见证商贸流通对广州经济的重要作用。
深圳GDP增长83.7%,显示出特区经济无限想象的爆发力,可无奈基数太小,当年位列全省倒数第2。珠海垫底。
这一年,中山排名首次进入前十。但是隔年便跌出榜单。
1982年,东莞排名首次挤进前十,中山落榜。深圳增长66.53%,继续一个人的表演。汕头、珠海显然是“假”经济特区。
1983年,深圳已经无法阻挡,再度增长58.83%,排名由第13位提升到第9位,而且排名再也没有停止过超越的脚步。
汕头被肇庆挤到第8位,显然,此时的汕头完全没有意识到深圳、东莞的惊人实力。
1984年,深圳继续天才的表演,增长78.43%,跃居第6位。韶关、肇庆、汕头已然被抛之脑后。
在蛰伏5年之后,佛山终于将江门从榜眼的宝座拉下。
这一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全国沿海港口城市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有的城市借东风扶摇而上,有的城市浑然不觉。首批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广东省有广州、湛江入围其中。
1985年,深圳超越湛江、茂名,跃升至第4位。你可能突然发现,湛江、茂名竟然在1979-1984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稳稳占据第4、第5名。深圳用了6年时间才超越“粤西双子”。
这两个城市是当时广东最具有东北重工业、军工色彩的城市,一个因为偶然机遇成为国家建国后石油开采的基地,一个是军事基地、港口大市。然而建国后依赖国家重工业建设、军港建设沉淀下来的经济基业,此时此刻,似乎已经难以再抵挡住市场经济的脚步。
1986年,东莞紧跟深圳的步伐,超越汕头、韶关,位列第7位。
1987年,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王志纲写了一篇《广东跃起四小虎》的报道。将东莞、中山、顺德、南海称为广东“四小虎”对标亚洲四小龙。此后,广东“四小虎”风光一时。
GIF
1988-1997
1988年,东莞、中山两个县级市升为地级市。但是一个背靠深圳,连接港澳,“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做得风生水起,挺进全省第7。一个则依赖公有企业,以引进国外技术为突破口,推动市属工业的规模化经济发展,尽管创造了“中山模式”,但是经济增长并非十分强劲。
这一年,深圳与江门一升一降,擦肩而过,再也没有在榜单上相遇过。深圳“涨涨涨”,直至登上榜首巅峰。
1989年,广东经济发展进入巅峰,经济总量超过当时第一大省江苏,成为大陆GDP最高的省份,并保持至今。
1988年-1992年,以“三来一补”、香港直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等为特征的珠三角洲外向型经济模式,持续冲击原有经济强市。1989年,深圳超越佛山,挤进第2。
80年代末期,珠三角部分城市轻工业发展迅猛,已经威胁到广州。当时,据说部分城市提出7年内实现经济总量超越广州的目标。1991年,黎子流任广州市长,要求“走出广州,看广州”,由此开启广州第二春,从1992年开始经济突飞猛进,不但让珠三角小兄弟望而却步,闭口不再谈超越,也击退了深圳迅猛追赶的脚步。
1993年、1994年,东莞分别超越茂名和湛江,挤进第5。1997年,超越江门。
惠州从1988年第13位,跃升至1997年第7位。至此,广东经济前两大阵营基本定型,广深双核理所当然的镇省之宝;佛山、东莞是第二集团。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除开广深在2017年互换位置以外,这两大集团一直稳稳向前,再也没有哪个城市能够挑战他们的地位。
所有的这一切,都得益于1992年邓公南巡,在中国南海边画的那一个圈。邓公南巡之后,改革开放掀起第二波浪潮,广东省迎来最为辉煌的黄金十年、二十年。而这十年中,凡是沾不到改革开放边、远离外资投资半径的城市,无一不是在倒退,湛江、茂名从1988年5、6位跌至1997年的8、9位;韶关、肇庆从9、10位跌至13、14位。
GIF
1998-2007
这十年,最令人唏嘘的是中山和江门两座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命运。
1998 年,前十榜单未见中山身影。江门仍位列第5。
2002年,中山挤下汕头、湛江,位列第7。
从1997年开始,侨乡之子江门跌落神坛,开启一段不断被超车的历史周期,1997年被东莞超越,2004年被中山超越,2005年被惠州超越,2012年被茂名超越,2013年被湛江超越。
如果说,1998-2007年是江门失落的十年,那便是中山崛起的十年。从1987年起,中山背负广东四小虎的名气,却始终徘徊在10名开外,而在这十年中,中山一举超越湛江、茂名、汕头、惠州、江门,截至2007年,达到全省第5的高峰。
期间,不得不提湛江、汕头两宗特大世纪走私案,严重打击两市经济发展,汕头从2000年的第6位滑落至2007年的第11位。
GIF
2008-2017
这十年,广东省经济总量前十榜单已经基本固化,十年间,榜单仅仅发生几次小幅更迭。
对于江门,2012年、2013年分别被茂名、湛江超越。前面已经提过,从2008年第7位跌至2017年的第9位。
2013年,惠州超越中山,升至第5位的历史最高排位,并保持至今。广东省经济发展第三集团基本定型,惠州和中山。
2017年,深圳GDP(不含R&D)历史上首次超越广州市,而且目前看不到广州有反击的余力。一时间有关广州衰落,要踢出一线城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而这十年,珠海这一独具特色的特区城市,终于稳定在前十的位置。
结 语
总结40年榜单变化,深圳一直扶摇而上,直至最终摘冠,走向人生巅峰。
广州可能晚节不保,目前看不到广州有反超深圳的潜能。但是紧跟深圳步伐绝对没有问题。
佛山一直享受稳稳的幸福,稳居第二经济集团,全省经济总量季军。
东莞、中山、惠州背靠改革开放政策红利,不断向上。
而其他凡是赶不上改革开放脚步的,都已被深深埋在身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