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查看: 2844|回复: 9

[今日关注] 钱学森之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广东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杰出人才的培养,或者大师的出现,总是在一定客观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民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学术氛围浓厚,百家争鸣,学术包容性很强,很多人敢于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看法,并且愿意互相学习和交流。这是一种纯粹的热爱学术氛围,在这样的土壤和环境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是真心喜爱学术的人才,再经过时间的沉淀必然能够有所作为,也就会更加容易产生学术界的大师级人物,诞生了梁启超,王国维等一批极具批判性思维的代表人物。

俗话说:“鹤立鸡群”。这跟民国时期,人民大众普遍缺乏教育有关。因为那时候受教育的人群少,稍微有点受教育经历的人就比较容易崭露头角,提出的观点也比较容易受到重视和传播,从而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也可以说杰出人才的产生必须具有很大的时代背景依赖性。
而当今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普及到大众,基础学科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时期。也就是说,很多容易的学术问题已经被研究过了。现在,很多学术问题都是一些棘手的难题,必须依靠大数据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并非简单地依靠一两个人去研究这些难题就能解决得了的。
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我们国家,都正在面对同样复杂程度的难题,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我们国家特有的问题。这个时候,中国要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不仅要和国内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去竞争,而且还必须站在全世界的学术顶峰去跟全世界的人比拼。可见,这个时代的人才所面临的竞争,比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当时所面临的竞争,不知道要残酷多少倍。但,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差别其实不是很大,所以在这么激烈的竞争土壤和环境之下,只有极其聪明而且运气极好的极少部分人,才有可能做出很大的学术创新和突破。因此,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也算是一种社会发展刀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要培养出杰出的人才,首先要设计好适合人才生长的土壤和环境。虽然竞争这么激烈,变成大师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仍然存在这种可能性。中国的应试教育,把很多有其他天赋的人才阻挡在了高考的大门外。其实很多有天赋的学生,可能会偏科,只擅长数学或者只擅长语文;但是这样的学生并不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早早地就进入社会,泯灭了天赋。而经过高考之后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变成了只会应试的人,就是专门想着最容易的办法去应付考试的人。这样的人,即使读书读到了博士研究生,思维上依然故步自封,创新的想法无从下手。因为这些学生从小就缺乏这方面创新思维的训练,习惯了做题和解题,习惯了得到已经存在答案的问题,不擅长解决未知的难题和问题。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真正想拷问的是中国当下教育体制的问题,应该彻底改变只会应试的教育制度,让教育重归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在中小学阶段,除了语文和数学,可以开设更多类型的艺术课程,发掘更多有才能的学生,引导这些学生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去发展。中考和高考,也不要“唯分数”论英雄,应该加入更多类型的评价依据,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进行考量;降低考试中的客观题分数比例,增加更多的主观题分数比例,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适当引入没有唯一答案的竞赛题目和学术难题;父母也要逐渐引导孩子从小自主学习广泛的知识,不要只局限在书本知识,从小培养多学科的知识广度,将来才有可能培养起多学科的深度。
20190223_3258217_1550927803626.jpg
发表于 2019-2-2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钱老的学问好高深嘎
发表于 2019-2-2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广东
以前读书,以钱老为榜样,想做个科学家,发明家,最后只能做个搬砖的,到处跑
发表于 2019-2-23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别吹牛了,以前数理化是英文题
发表于 2019-2-23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为何学校培养不出人才这个问题问的好,也许很简直,根源在于追星 一个戏子拍戏几千万上亿,而科学家有拿多少?培养出人才的老师又拿多少?{:1_948:}
发表于 2019-2-24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总有叼民想害朕 发表于 2019-2-23 23:36
为何学校培养不出人才这个问题问的好,也许很简直,根源在于追星 一个戏子拍戏几千万上亿,而科学家有拿多 ...

还有“搞导弹研究的不如街边卖茶叶蛋”的故事
发表于 2019-2-24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社会环境很重要,没有学术自由,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英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春天。
发表于 2019-2-24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等到国产凌凌漆可以在大陆公演的时候 言论才会自由
发表于 2019-2-24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茂名在线安卓版茂名在线APP | 来自海南
民国是中国最民主最进步的时期,言论自由,百家争鸣,鲁迅可以随便写,现在鲁迅的文章进不了教科书。
发表于 2019-2-24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1927至1937是民国的黄金十年,这十年的文化学术:
(一)文化
在文化方面,发展与动乱间,造就许多各领域的重要人物,如以文学影响政治界的鲁迅;创造新哲学观的胡适;文化出版业的邹韬奋及陶行知;文学界的张爱玲、沈从文、曹禺;京戏与新艺术的梅兰芳与阮玲玉等。除此,尚有李叔同、顾颉刚、徐悲鸿、梁漱溟、张元济、黄炎培、林徽因、梁思成、林语堂、冯友兰、齐白石、钱钟书、杨绛、巴金、吴清源、俞平伯、费孝通、陈独秀及傅抱石均对1930年代的文化中国贡献良多。因为新旧文化杂陈,1935年,中国学者间爆发了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之间的文化论战,并形成了关于中国文化建设路向独特的视点与张力。
由胡适于1929年提出的全盘西化(Whole-sale Westernization)概念,于1930年代的中国学界继续发酵,并获得陈序经等多名中国知名学者以“全盘接受”等言论或撰文来附和胡适的此全盘西化观。不过,此概念也遭到中国许多学者反对。最大反对声浪起端,为1935年;由王新命、何炳松等十位中国学者针对全盘西化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十教授宣言》)以及随后的《我们的总答复》开始。之后,两方阵营揭开了相当长时间的“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激烈论战。然论战结果,到30年代末期,两方确实达成了“中国社会亟需要现代化”的共识。
(二)科学
科学发展方面,由于社会着重物质建设,因此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都有长足发展,受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数学,地质学的研究主要由实业部的地质调查所主持,调查地质、矿藏,研究土壤、地震,皆有成就。生物学的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社附设的生物研究所。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等主持,对全国各地动植物的分类、形态、生理遗传、经济用途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三)考古
考古研究方面,十年建国期间成果十分丰硕,1927年发掘河北房山县周口店始石器时代遗址。1929年至1936年发掘河南安阳小屯村殷朝的都城,1930年发掘河北易县练台村战国时燕国的都城,1930年至1931年发掘山东历城县城子崖黑陶遗址,同时发掘山西万泉县荆村新石器时代遗址,1934年发掘陕西宝鸡县斗台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北方面,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组西北科学考察团,于1927年至1936年间在新强各处考古。江南方面,1930年发掘南京栖霞山六朝墓,1931年发掘广州市大刀山晋墓,1936年于浙江杭州、吴兴、杭县等地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闻出版
(一)广播业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于1928年秋于南京设中央广播电台,作为宣传政令的机关,同时各省市的公民营电台亦迅速增加,全国电台,无论公营民营,均受该会的指导监督。
中央广播电台初隶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31年7月改隶中央执行委员会。据1937年6月调查,全国共有电台78 家。以地域分,分布于全国十九省区,江苏及上海地区占半数以上。当时广播仍在初兴阶段,全国各地收音机数目不及百万,仅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0.25。
(二)报业
申报
申报
1930年代的中国报业,大报企业化经营趋势逐渐明显;内陆及偏远地区的小报也逐渐发达。
当时的中国报业,北方的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南方的则集中在江苏、浙江,据1935年的统计,江浙地区的报纸414家,占全国百分之41.4,河北、河南、山东的报纸223家,占全国报纸百分之22.3。
大报社都集中在都市,具有悠久历史的,上海有《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天津有《大公报》、《益世报》等等;十年建国期间,新创办的报纸,上海有《晨报》(1932),《立报》(1935),北平有《华北日报》(1929),南京有《民生报》(1927)、《京报》(1928)、《民报》(1929)、《朝报》(1933)、《救国日报》(1933)、天津有《庸报》(1927)、《商报》(1928)等等。
(三)杂志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界、学界各派竞逐,杂志业十分兴盛。
据统计,1936年全国有杂志1,518家,周刊423家,旬刊152家,半月刊184家,月刊591家,双月刊20家,季刊101家,半年刊18家,年刊11家。创于十年建国时代,而影响力较大的杂志以政论性的和文艺性的居多,当中又以左派的刊物为盛。左派刊物中,如创于1928年的《文化批判》(月刊)、《拓荒者》(月刊)、《世界文化》(月刊);创于 1931年的《文学导报》(月刊)、《文艺新闻》(周刊)、《北斗》(月刊);创于 1932年的《文化月报》、《文学》(月刊);创于 1932年的《艺术新闻》、《文化新闻》、《北平》(半月刊);创于 1935年的《大众生活”(周刊)等,都具有影响力。
为了对抗左派的刊物,右翼亲政府人士也办了不少政论性和文艺性的刊物,如陶希圣主编《新生命月刊》(1928年创于上海),叶楚伧主编的《中国文艺月刊》(创于南京)、陈穆和主编的《当代文艺》(1931年创于上海)、张其昀主编的《国风半月刊》(1932年创于南京)、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所办的《文化建设弓刊》(1934年创于上海)等。
总括而言,尽管1930年代国府剿共愈烈,对广播及新闻出版业的控制也有所加强,但同时期政见不同者在各个媒体仍然针锋相对,尤其在左翼及亲政府人士之间为甚。反映社会仍享有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