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问题。去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牵头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表示“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比例也接近10%。
“在即时性很强的短视频平台上,内容传播具有瞬间的爆发力。”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室副主任田丰认为,短视频多采用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每个用户都有发布内容的权利,因此完全超出了传统专业生产内容模式下行业和企业监管的范围。“这种传播几乎不受限,爆发力、示范效应惊人,对于尚不具备完全分辨是非能力的未成年人而言,影响会更大。”田丰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梦霏看来,短视频满足了很多青少年的好奇心,又非常符合注意力法则,不到几秒钟,亮点就会出现。一些短视频APP往往具有非常顺畅的用户体验,上下一划,就能切换内容,此外还能根据算法,按用户偏好推送相应的内容。“对那些缺少时间管理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的未成年人来说,时间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流走。”
“青少年阶段,正是爱模仿和广泛吸收各类信息的时期,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王萍担心,“即使内容没问题,天天捧着手机看,视力也会受影响。”北京某小学的一位班主任向记者反映,少数学生长时间浏览短视频,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上课不听讲,对短视频内容却如数家珍,语文课组词造句,网络流行语脱口而出。”
“当短视频成为一种在未成年人中广泛传播的文化元素时,就具备了准公共产品的属性。”田丰认为,针对这类准公共产品,社会各方面应该各负其责,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的多中心治理。
防沉迷系统有一定效果,但仍存技术漏洞和监管盲区
针对网络短视频引发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问题,国家网信办近日指导并组织“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此次上线试运行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于短视频应用中,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进入该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受限、服务功能受限、在线时长受限,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池。
记者打开“快手”APP发现,弹出的窗口会提醒监护人设置青少年模式,进入该模式后,无法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也无法进行打赏、充值、提现等行为;用户开通、关闭青少年模式均需输入提前设置的密码。此外,“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都统一规定,在青少年模式下,晚上10点至早上6点不能使用,每天可使用的时长为40分钟,并为该模式专门设置了科普教育类、知识类的内容池。
“快手”科技副总裁、执行总编辑刘洋表示,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是短视频平台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此次推出的青少年模式整合了产品端一年来在青少年保护方面积累的成果。“快手”目前成立了300余人的未成年人内容专项审核团队,建立了单独的未成年人审核标准及应急机制,实行24小时轮班制,对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进行严格过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