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力推“同城共融,协同发展”战略,必须跨过江会融合这道坎!近日,江门一档电视节目选题“新会人是否认同自己是江门人”引发大讨论。片中称,新会撤市设区已13年,但民间依然延续新会和江门分属两地的说法,记者在街上随机访问路人,受访者都认为自己是新会人。旧题新做,再次挑动江会之间敏感的神经。 江会进一步融合,除了文化认同,经济的腾飞才是重中之重。如何打通江会融合“任督二脉”? 街访皆称江会有别网投超八成自认新会人 近日,在江门地区一些主要道路上,都能见到新景象:不少路牌标识都有被修改过的痕迹,从新会区政府通向蓬江区的主要道路,包括南环路、江会路、圭峰路等,沿路所有路牌原先标识为“江门”的,现在统一换成“蓬江”或“江海”。这次统一的改名,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心理上拉近了新会和传统市区“蓬江”、“江海”的距离,体现了城市管理者提升江门各市区融合程度、加快协调发展的新愿景。 近日一档电视节目抛出“新会人是否认同自己是江门人”话题:新会人在心理上对大江门的认同度有多大呢?电视记者做了随机访问。记者问,“你觉得新会和江门是同一个地方吗?”受访者答,“潜意识中这里还是一个地区,因为小时候的教育”,“我是新会长大的啊”,前4个受访,认为自己是新会人。第5个受访者则表示,“海外人都知道新会,江门不一定知道”,“本来新会是江门的老爸,现在反而江门管新会”,“以前江门很小的,只有常安路一条街,新会大很多”。 在外人眼中,新会区和江门市区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记者又采访了两位外地朋友,其中一位表示,“行政管理上,新会属江门,但实际感觉则不是”,另一位则说“发展的问题,新会没有靠近蓬江发展,认同感有待提高”。 电视节目播出后,本地网友在微博发起一次“你觉得你是新会人还是江门人”的投票,结果显示,1079名参与者中认为“我是新会人,不是江门人”的占了83.7%,认为“我是江门人,因为新会已属江门”的仅占2.7%,持无所谓态度占11.6%,认为“不好说”的占2%。 网友新会阿汤认为,身份认同实质上是文化认同。“我们坚持‘新会人’这一身份认同,是受新会文化所化,并深深认同和归属于新会文化所决定的,并不是今天行政地域管理可以改变的”。他说,希望别人尊重我们“新会人”的身份认同,当然,也要有同等的气量去尊重别人“江门人”的身份认同。 在本地一些论坛,有发帖者称,“这样的(路牌)修改,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想要从心理上拉近新会和蓬江、江海的距离,潜移默化让四邑人对江门更加有归属感、认同感。” “老大缩”的苦恼:用发展来疏导“新会情结” 在过去13年里,江会之间究竟产生了多大隔阂? 目前,江门市重点建设的滨江新区位于城市的最北面,延伸到棠下镇,而新会区重点建设的南新区,已经和双水镇隔江相望了。但是在两区的交界处,可见片片农田和废弃厂房,即便是开发多年的江会路,也只是集中了一大批批发市场和物流公司,毫无城市气息,而在新会区内行走,还能经常看到不少新会市的遗迹。尽管目前三市在公交、自来水、社保等方面实现了互通,但是最关键的财政依然处于分家状态,对比城市面貌,新会区依然拥有相对独立的城市特质,呈现出较为落后的一面。 这样一种经济面上的落后,新会人自嘲为“老大缩(叔)”。江会之间隔阂引发的全民讨论,5年前就上演过一次,2009年9月9日,网友“一颗平常心”在南方网广东发展论坛开始发表《新会老大叔(缩),我为你哭泣!》连载文章,瞬即引发广泛谈论,这个帖子已有1962页,近4万个回复,最后一个回帖是今年3月3日发出。 网友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新会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长足的发展。从1991年起,连续三届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和‘全国小康达标百强县市’行列,2000年又成为全国26个有5项指标进入百名的县市之一。但到了2009年上半年,落后于整个江门市,成为实实在在的‘排尾兵’!发帖者感慨:新会,你怎么了?你将往哪里退缩?” 帖子里,作者详细梳理了新会区的发展历史,以及同江门其他各区不同的发展轨迹。数十篇连载文章深入介绍了新会的地理、文化、行政区域划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招商引资和会城的前世今生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对“水务涨价风波”、“动物园搬迁”等热点话题也作了理性分析。 这个热帖,从一开始纷纷猜测发帖者为何人,到不断有网友延伸话题加入探讨,再到挖黑、斥腐成为跟帖主力,甚至发展到版主不断出面“清理”污言秽语,让帖子回归理性探讨和呼吁,此帖已不是一般的民生话题,不少网友将它寄望为“说出历史真相,摆出目前现状,为政府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网帖的热度出乎意料,时任新会区主要领导不得不出面回应:我尊重新会的历史,也尊重新会人的这种感情,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靠埋怨是不行的,躺在过去的辉煌上也不会有任何结果,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少说多做,把心用在发展经济上,“新会情结”才能消解于无形。 “江门向北,新会向南”期待江门大道串起一片民心 如今出现了“江门向北,新会向南”的格局,一些网友的观点,与其说是对滨江新区的质疑,不如说是对城市规划、城市战略的质疑:滨江新区位于东北角落……对南边腹地有多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请问为什么会产生江门?江门为什么向北发展?归根还是经济决定。”电视节目播出后,在广东发展论坛上,关于此话题的热帖不少,网友“gqsfool1980”一则《发牢骚》正好回答了部分网友对滨江新区的质疑:江门当年因西江而立市,今天为广佛资源而向北。如今,城市发展一个向南一个向北是什么情况?请问广州佛山和珠海,应该靠近谁?这也是经济决定的!“为什么江门向北,新会还向南?不优先把项目放到江会交接处?” “随着新会区位优势越发凸显,现在江门逐渐有了南顾之势,这是好的开始。”针对此次争论,网友“冈城刀客”一则《浅谈新会的城市发展战略》则更多地抛砖引玉,引导读者理解新会的发展思路。 “东连、南进、西拓、北护、中改”,这是新会城市建设的十字方针,“东连”和“南进”是其中的重点。“冈城刀客”说,某些江门人认为,放弃南新区,重点建设江会路片区,主动连接蓬江才是新会的“正确”选择。那么,新会的大战略应该怎样? “东连”,开发江会路片区,从而连接江门核心城区。江会融合不如意,常归咎于江会路开发不力,但江会路能否正确定位,却值得深思。“江会路片区应该如何开发,发展房地产是正道吗?江会路片区位处三区的几何中心,利尽三区,是市内交通的要道,也是对外交通的枢纽。”“冈城刀客”认为,该地段是三区交通的咽喉,是三区的缓冲地带,过密的聚居及人流将会使该地段不堪重负。“冈州大道东一带在作为大交通通道的同时,最适宜发展大商贸、会展及大型公共设施等。虽然该片区许多规划为纯商业用地,但实际开发的基本是房地产,这不得不令人忧心。”“江门提出建设珠西智谷,其实沿会城大道和新峰路一直到杜阮木朗一带,区位优越,环境一流,发展创意产业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再说“南进”,“冈城刀客”说,上世纪90年代新会南进大方向没有错,错在规划。“规划上新市区和工业区混淆不清,没有采用滚动式向南延伸,而是在时机未成熟时就直接跳跃到了银州湖边”,“更为要命的是,在新旧城区连接之间竟然规划为成片的工业区,这是令人无法理解的。”如今,新会适当调整规划,城市重心沿启超大道南移,“无论对于拉大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位的近期目标,还是远期发展方向,其正确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银洲湖区域发展前景无限,但囿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该区域的潜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缺乏科学规划也影响了该区域未来的发展和提升。“冈城刀客”认为,银洲湖的岸线资源得不到合理应用,目前布局的基本是污染产业,这一观点,不少到新会考察的专家学者也都纷纷指出过。“现在造纸产能已经开始过剩,政府应该顺势缩减原来纸业基地的规模,重新布局其它产业。” 在做好规划的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江门大道南线和中开高速是对于银洲湖区域意义重大的两项基建项目,“江门大道对于新会的意义不仅仅是紧密了和江门中心城区和广佛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大大改善了银洲湖两岸的交通条件,而中开高速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其对珠西战略的影响远大于广中江高速。江门如果真有大局眼光,应力促中开高速早日动工。” 毋庸置疑,江门大道的建成将大力促成江会融合。江会两地间缺乏快速路网相连接的现实将成为历史。不难预见,有了快速路网、经济腾飞自然化解两地隔阂,纠缠多年的“新会情结”有了解开的可能。 南方日报记者 杨兴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