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年来中国城市50强的变迁,来看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情况,对比1990年和2018年中国城市50强的变化,南北经济分化就更为明显!1990-201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变化。
短短三十年,经济格局天翻地覆,其中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就是南北经济分化现象。虽然中国南北经济差距从唐朝就已经开始,到宋朝南渡,南方经济全面领先北方,但新中国建立后,由于计划经济的干预,尤其是东北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南北差距一度被抹平。1980年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十座城市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沈阳、广州、大连、武汉、哈尔滨、青岛,南方四座,北方六座,可见当时南北经济并无差距,北方甚至还稍胜一筹的。
到了1990年,经过十年改革开放南北经济趋于势均,随后随着开个开放的深入,天平开始倾向南方,到现在南方经济已经全面领先北方。
对比1990年和2018年中国城市50强的变化,南北经济分化就更为明显!
一、1990年中国城市50强:南方26座,北方24座,基本势均;
2018年中国城市50强:南方31座,北方19座,南方碾压北方;
二、1990年中国城市50强:南方GDP占比54%,北方GDP占比46%,基本势均;
2018年中国城市50强:南方GDP占比66.9%,北方GDP占比33.1%,南方强于北方;
三、1990年中国10强城市:南方6座,北方4座(青岛、哈尔滨退出十强)进本势均;
2018年中国10强城市:南方8座,北方2座(沈阳、大连退出十强),南方强;
四、1990年以后跌出50强的北方城市7座:大庆、保定、鞍山、邯郸、太原、南阳、吉林,其中大庆从16名直接跌至88名,可谓剧烈变化。
1990年以后跌出50强的南方城市3座:江门、湛江,茂名,一个广东珠三角城市和粤西两个。
五、1990年以后杀入50强的北方城市3座:石家庄、洛阳、东营,石家庄是河北省会,洛阳是河南第二大城市、老工业基地,东营是资源型城市,三座城市都不出奇,最高名次石家庄第34。
1990年以后杀入50强的南方城市8座:泉州、东莞、合肥、温州、南昌、泰州、台州、厦门,排名相对比较高,泉州、东莞、合肥都进入了全国30强,属于崛起速度最快的城市。
泉州
合肥
东莞
由此可见,在过去30年间,南方经济表现强劲于北方,南北经济差距急剧扩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呢?
1、南强北弱是历史常态
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在一千年前已经形成,这是五胡乱华、晋人南渡,靖康之耻、宋人南渡,两次历史剧变的结果,解放后虽然计划经济在短期内乱了在这个历史常态,但一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时代,南方经济又快速崛起超过北方了
2、南方有更好的自然条件
南方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且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大大优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南方除山地外,都适宜人类定居,而北方有大片的荒漠、戈壁,气候人文角度看,宜居地方总体上偏少。
3、改革开放,南方占了先发优势
改革开放从南方开始,广东1979年就开始了改革开放,而北方普遍晚了3-5年时间,东三省几乎晚了10年。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面向香港、台湾、东南亚华人招商引资,南方区位优势明显。最初的五大经济特区,全在南方,北方一个没有。如果当时能在大连或青岛设立面向日本和韩国的经济特区,北方的局面或许可能会好一些。
4、计划经济VS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走的是重化工道路,北方城市因为拥有煤炭、石油、钢铁等资源,在工业化初期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像东北的辽宁省曾经一度被称为“辽老大”。但是这种资源依赖性的重化工经济模型,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遭遇了结构老化、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城市甚至陷入了资源枯竭的困境,产业转型非常艰难。这些行业偏向国企,效率低,竞争力不够也不一定会淘汰出局。改革开放以来,北方重工业体系经历了两次危机,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第二次是前几年四万亿经济刺激结束之后,第一次东三省经济陷入困境,第二次让山东、河北经济增速减弱。
而南方却抓住了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机会,讲究竞争,优胜劣汰,减少干预。各省民营经济大放异彩:江苏有苏南模式,广东有深圳模式,浙江有温台模式,福建有泉州晋江模式……
同时,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南方地区,还在不断地推进产业升级,像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大力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发展;而四川、重庆、贵州、湖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则是承接了部分东部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产业的良性循环。
想要改变现状,第一最重要的是改变解放思想,尤其是要改变官本位思想,多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就业。第二,偏向计划的经济相对是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的,一定要转到偏向市场的轨道上来,重视创新,重视竞争力,重视企业家。政府和各个市场主体等都讲法治,企业家放心投资创业,以北方资源、市场、人力素质等各个情况来看,还是可以全面振兴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