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位于广东省西南部,粤西南部,东近南海,南踞鉴江平原,西连广西,北靠云开大山,扼粤桂六县市要冲,东连阳春市、电白区,南接茂南区、北邻信宜市,西南与化州市、西北与广西北流接壤,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 高州素有 “广东四大文教之乡”的美誉, 文化底蕴深厚, 教育已成为当地群众公认的品牌之 一, 高州良好的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全市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被誉为“广东教育的一面旗帜”。 ▼
谈及引以为豪的高州教育,一定不能不讲与高州文化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邑城内外三处胜境古迹,这里谈谈其中唯一一处自然景观——高州笔架山。
笔架山 ,又名文笔山。位于高州城南处。山延数里,中横城南,三峰挺立,形似笔架,故称笔架山。该山山地面积四点五平方公里,主峰海拔二百零八米,左右两峰稍低,绝对高度约一百多米。▼
图2 笔架山地形图 图3 古人笔架实物
山虽不算高,但因山北毗连高城盆地,山南面临鉴江平原,这就突现了挺拔的三座山峰,更显得峻峭秀丽。笔架山四季葱茏,满山苍翠,气势磅礴。
▼
笔架三峰,瑰丽峻峭,如突凌霄,各具特色,各显风骚。云雾之时,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若是阳光照耀之时,映得峰峦尽翠,犹如三仙女翠色披风,滴翠浮绿,闪闪发亮,令人心旷神怡。▼ 图5 云雾中的笔架山
明成化年间,高州知府孔镛曾于笔架山椒创建潘仙亭,后圯。笔架山又誉称“笔架青峰”,为高凉八景之一。明清达官贵人,骚人墨客题咏者颇多,诸如明代高州知府张邦伊,清代高州知府曾主修 《高州府志》。蒋应泰,陈淮,茂名知县,政绩显著,曾主修《茂名县志》钱以垲和邑中举人,任内阁中书,工诗画黄大鹏等均有题咏。论其自然工整而无斧凿痕者,应首推黄氏之作:台鼎当阳列,三峰类削成。 砚洲供细点,笔塔赖高擎。 黛重云初散,烟深墨更明。 巍巍凌汉表,长对案中横。 ▼
图6 笔架山全貌
该诗把笔架山之形状、气势、景观、变幻等一写无遗。古往今来,凡登斯山者,无不称赞。登山揽胜,绿树漫山,密密层层,高耸挺拔,一派秀色,正是翠拱高城。 山上芳草如茵,山花烂漫,鸟语花香,蜂飞蝶舞,令人沉醉不知归路。
▼
改革开放后,于1993年秋,在笔架山第二峰巅上兴建了一座广播电视铁塔,全塔高130多米,塔底部三层,直径50米,巍然矗立,电波传递四面八方,进入千家万户,在高州大地上回漾着国内外时代信息。
图8 笔架山电视塔夜景
它的建成不仅造福市民,而且为登山观光揽胜者提供了憩息和赏景的理想场所。登川山展眼环顾,青山如黛,烟笼林海,茂岭晴岚,挂榜耸翠,苍莽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雄伟壮丽。城区盆地外千峰环视,一江鉴水绕城流。鉴江宛若玉带,绕城而过,直趋市南。二塔鼎立,分踞东、西、北而傲然挺立,彼此对峙,相互呼应,气势宏奇。▼ 图9 玉带鉴江绕高城格局
▼
新建高楼鳞次栉比,闾阎扑地, 枕山襟江,七桥飞架,华灯璀璨,道路井然,川流不息,高城盛景惹人醉, 笔架青峰展新容。▼
图11 笔架山观景台看高城夜景 俯瞰南麓,新建学府,高楼耸立,校舍俨然,雄伟壮观, 秀丽校园,顾景兴怀。 遥望远处,阡陌纵横,良田美池,云雾迷蒙。 远处的山光水色,近处农民新楼袅袅炊烟,尽收眼底。此时此刻,使人胸怀为之广阔,志气为之恢弘,令人有遗逸世俗、潇洒出尘之感。
总结
高州笔架山在高州人心目中已经不止是一座山或一处市民休闲的公园,而是大家心目中精神坐标,高州人尊师重教的图腾!  ▼
图13高州镇江柴门社大庙对联
在高州全社会有尊师重教的风气。高州历朝政府也非常重视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古代高州就盛行兴建书院,祖尝助学,荫及子孙,现在高州社会贤达也对教育慷慨解囊,热心教育事业,捐助楼堂馆舍,设立了一系列奖教奖学基金。老百姓也非常重视教育,对子女学习非常看重。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的文化,形成了非常好的氛围,这是高州教育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基础。2019年高考,高州再创新辉煌,全线飘红。高分优先投档线人数共2052人,高分优先投档线人数比去年增加304人,首次突破两千人大关,创历史新高,以一县之力让不少地级市都黯然失色。 ▼
在笔架山脚下的高州中学是茂名市唯一一间有成绩屏蔽的学校,理科考生朱权浩、苏亮进入省前50名,成绩被屏蔽,双双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预约录取,这就是高州人对笔架山作出最好的注解!
- END -
文/来源于公众号高州牧 地图/高州牧
(原标题:高州牧~高州人的“文房三宝”之笔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