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70%中小机场亏损:依赖政府财政补贴或建多亏多
东方财富网
2018-07-06东方财富网官方帐号,万象大会年度获奖创作者
关注
因运营模式落后,我国百余中小机场一直深陷亏损泥沼。7月5日,北京商报记者从2018中国中小机场发展论坛上获悉,目前全国184个中小机场约70%处于亏损状态,依赖政府财政补贴支撑。对此,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王瑞萍指出,当下中小机场存在运营模式尚未转型、封闭的发展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市场化程度太低等问题,所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待解。
近年来,在机场批量开建之时,有业内专家指出,国内现有机场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如果继续建设,结果很可能是建得多亏得多。不过 ,对于机场数量问题,民航局局长冯正霖曾明确表态,按照航空发达国家发展的规律,我国中小机场的总量仍旧偏少,应进一步完善中小机场布局;机场规划应适度超前,但也要杜绝一味求大,应在机场远期社会效益和近期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国内中小机场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王瑞萍说。也有业内专家指出,国内中小机场大多采用“经营型”运营模式,眉毛胡子一把抓,负担沉重。而发达国家的中小机场用20年完成了从经营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将不少业务进行外包,这些都值得学习。
针对如何扭亏,宜昌三峡机场董事长徐佐强则表示,航空市场开发难度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是中小机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总体来说,航线是维持机场发展的‘血脉’,是机场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载体。宜昌三峡机场通过培育、加密航班,提高枢纽航线执行密度,拓宽航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增加国内外通航城市等方式提升盈利能力。”
【相关报道】
全国184个机场约七成亏损 中小机场如何减负高飞
7月4日,2018中国中小机场发展论坛在宜昌举行,来自全国100多家中小机场和航空公司的代表齐聚一堂,探寻中小机场转型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民航旅客周转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各支线中小机场快速发展,但全国184个中小机场约70%处于亏损状态,依赖政府财政补贴支撑。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民航局提出至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成民航强国。湖北中小机场怎样抢抓机遇,破解困局,飞得更高?
快速发展,却普遍喊“亏”
“40年来,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了495倍!”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王瑞萍说,全国中小机场占机场总数的80%,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中小机场处于亏损状态。
十堰武当山机场的建设历经波折,1981年、1993年、2003年先后动议,又三次搁浅,有关部门担心客流不足,财政补贴负担沉重。历史悠久的荆州机场,历经数次通航与停航,大多是因为客流不足,长期亏损,通航难以为继。“航线是机场发展的‘血脉’。新开的航线客流少,航空公司不赚钱,机场亏损,只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维持运营。”宜昌三峡机场董事长徐佐强说。
中国民用机场协会中小机场管理和航线营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龙新分析,中小机场的盈亏与规模有关,年客流量超过180万人次的,基本能满足运作,但180万人次以下的,大多只能“赔钱做买卖”。
10年前,三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在50万人次关口徘徊了4年,除了北上广深,其他点位的航线开开停停,始终没形成稳定的市场。直至2014年首破100万人次后,机场才逐步实现自给自足。
中国民航大学教授曹允春认为,我国中小机场面临的困境,需在更大空间吸引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广泛开源节流。
压缩人力成本,向管理型转变
“航空业务量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时,亏损在所难免。”中国民用机场协会理事长助理相如山说,“评价中小机场,不是看其盈亏,而是看有没有达到合理收益能力。”
上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中小机场用了20年,完成了从经营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反观中国中小机场,大多采用“经营型”运营模式,眉毛胡子一把抓,负担沉重。
相如山举例说,国内年吞吐量200万人次的机场,人员编制约500人,人工成本巨大。而航空发达国家同等机场一般只有20人。国内有的中小机场吞吐量翻两倍,人员却翻了数倍。
机场有七大类数十种工作业务,其中大部分可以外包。新加坡樟宜机场在1000万至6222万人次的发展过程中,机场编制保持在300人不变,把人工成本后续增量全部转给市场。
目前,宜昌、襄阳、淮安等20多家国内中小机场,已实施航空地面服务特许经营,引进第三方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去年和今年春节,三峡机场春运加班600班以上,通过第三方公司调节,机场没增人手,服务质量反而更优。
出路:以地养天寻求增量
当前,围绕大巴山区,在建或已建成的机场,有湖北宜昌、襄阳、恩施、武当山、神农架,重庆万州、黔江、武隆、巫山等多个机场,机场密度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激烈竞争下,如何脱颖而出?
4月22日,首架全货机航班降落在三峡机场,标志着三峡机场实现从客运到客货两运的突破。三峡机场正从单一运输模式,向多元临空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去年6月,省政府正式批复《三峡临空经济区总体方案》,要求推进三峡机场向干线机场升级,建成全国知名的临空产业示范基地、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智慧航空新城。
两年来,宜昌围绕临空经济大力招商,总投资55亿元的海航通航产业园、总投资18亿元的凌云飞机维修基地,总投资9.7亿元的三峡机场改扩建等一大批项目正火热推进。
过去4年来,三峡机场非航空业务收入,在公司整体收入中的比例,持续保持在一半以上,实现“以地养天”。(来源:湖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