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质量下降是坏事吗? 李俊
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平均质量下降,表面看起来是坏事。有人列举一些理由,学历含金量下降,大学生也不像扩招前那样受到用人单位青睐。虽然大学生平均质量有所下降,但是国民整体素质却是大幅度提高。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推崇民国时代的教育,津津乐道地拿出大师人物来举例。民国时代教育确实出了一些大师人物,这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产物。表面看起来,民国教育是很成功,但是背后代价是牺牲大量国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民国时代是极少量大师人物和极大量文盲并存的社会,所以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上大学。
一个社会的发展,并不是有了少数精英人物就行了,而是需要各种人才。就拿芯片等半导体行业来说,一条大型半导体生产线,可能就需要两三千名电子工程师。如果高等教育走的是精英路线,一年培养一两百名电子工程师,哪怕他们已经达到顶尖级水平,也解决不了人才缺乏的问题。
如果高等教育坚持精英路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确实不错,但是远远无法满足这个社会的需求。上个世纪80年代,小学毕业之后,要通过升学考试之后,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之后,考上高中的机会,也就是十分之一。经过层层选拔,大学生质量方面是比较有保证。虽然大学生质量有保证,属于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数量极少,所以就业市场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
要是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以前招聘到大学生是非常困难,但是现在很容易招到,这也是好事。上个世纪80年代及之前,农村小学的老师多数是高中或者初中毕业的,几乎没有大学生。现在,多数地区的农村小学新招聘教师,普遍能够招到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以前的农村小学老师,多数人普通话都说不好,甚至不会说普通话。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有一些电子产品质量确实非常好,但是多数人消费不起。上个世纪80年代,买一只手表需要几个月工资。现在,便宜的手表是几十元,多数人工作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买到。现在手表平均质量可能比不上以前,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所以平均质量稍微下降一点,也并不是坏事。
高等教育大众化,确实对精致优雅有影响,但是换来大量民众参与,是一种进步。就好比,精心打造几道优雅的高端菜品,可是只有少数人能够吃得起。现在,放弃优雅的高端菜品,做一些普通菜品,供应量上来,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
民国教育是一种精英模式,造成受教育方面出现两极化,一方面高等教育培养非常优秀的人才,另一面牺牲大量民众接受教育机会。也就是为了培养极少量精英人物,从而严重挤压了普通民众接受教育资源。
单纯追求大学生平均质量,意义并不大,要是把每年招生名额压缩到几万人,大学生平均质量会变得非常高,但是严重影响这个社会发展。高校扩招,让更多平民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国民平均素质,这才是我们出发点。我们不能以精致优雅作为理由,让多数民众不能参与高等教育。
现在中小学生素质普遍要比过去高很多,特别英语方面的水平。如果以英语水平来衡量,现在大学生英语平均水平要比以前大学生好很多。因此,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质量大面积下降的观点,也是有很多夸大因素。
高校扩招是高等教育平民化路线,让更多普通民众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资源。高校扩招的正反之争,本质上是争论高等教育是精英路线,还是平民路线。 2020年11月18日 该文章首发个人公众号草根清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