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广东南路梅菉市 于 2020-12-8 17:09 编辑
硇洲岛, 古称硭,历史上属高州府吴川县管辖,今属于广东省湛江市开发区管辖。它北傍广州湾,西依东海岛,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1899年,被法国“租借”广州湾租界就包括吴川县南一都(麻斜、调神岛)、南二都(坡头)、南三都(南三岛、特呈岛)、南四都(硇洲岛)。
偏安一隅的粤西小岛屿——硇洲岛除了近代法国佬入侵广州湾慢慢映入大众眼帘。竟然还隐藏着另外一段昙花一现的辉煌历史。
硇洲岛曾是南宋末代王朝两个“真龙天子”避元军追赶的逃难地。一个驾崩,葬于硇洲;一个登基,建都硇洲,见证了南宋王朝的复灭,在中国历史记下宋元两朝交替最后一笔。
硇洲岛,位于广州湾东南部海面,四面环海,孤悬海上,地势险要。硇洲古称硭洲,宋末皇帝赵昺在岛上登基。升格为翔龙县后,始改硇洲。《宋史·二王纪》有载:“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硭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
古泛指游牧民族为匈奴,众臣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以石击匈赐为硇”,把硭洲岛改为硇洲岛。
硭洲虽改硇洲,但民间仍两地名共用。高雷地区现存最早一本明朝万历年编纂的《高州府志》,《记事》中仍用硭洲地名。据说,直到清道光皇帝品尝硇洲鲍鱼后才钦定硭洲为硇洲,成为稳固地名。硇洲籍的广东福建水师提督总兵窦振彪朝贡硇洲鳆鱼(即鲍鱼),道光吃后有如梦初醒之感,极为欢喜,遂问产地。窦回复说产自硭洲,民间俗称硇洲螺鱼。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涂了,后方知是南宋赵昺帝立国的翔龙府,便钦旨把硭洲定为硇洲纪念宋皇。从此,历代编纂的《辞源》及编着的史书,开始正式出现硇洲地名。由此推测,窦振彪贡鲍,道光定硇洲名,也许确有其事。
岛上的人介绍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兄弟在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下,逃避元兵追赶,从东南沿海逃到硇洲岛(时称碙洲岛)开设帝基,建造行宫营房,即今硇洲岛宋皇村遗址。距此不远还存有宋皇村、宋元古石道、翔龙书院、明代“祥龙小学记”碑等遗址遗物。明、清两代高州府、吴川县地方志,载有大量吟咏宋末君臣碙(硇)洲遭遇的诗、词和游记。
宋末二王虽在硇洲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遗迹。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唐时硭洲岛,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风在,不见宋王朝”,可见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间传扬。
700多年来,硇洲古韵吸引不少名人墨客到岛上怀古探胜、凭吊追思,留下大量咏吟宋皇遗事、遗迹、遗风诗作。当中有明朝兵部给事郎、著名诗人(高州知府)吴国伦的《硇洲怀古》;清代吴川举人,名驰百粤诗人李小岩的《硇洲》等,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观光价值。村民怀念忠烈,在宋皇村附近的西园、黄屋、那林三村,分别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贤建庙塑像供奉,也是硇洲宋皇遗风的一大人文景观。
虽然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后灭亡,然而这段历史却是粤西沿海地区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南宋年间,粤西沿海大都是荒远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种,并对其后世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硇洲岛,就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
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庙宇除天后宫(妈祖庙)、关帝庙、宗族祠堂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筑的分别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