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录 | 注册帐号 | 找回密码

茂名论坛

  • 关注抖音号
  • 关注公众号
  • 下载APP
  • 扫码关注抖音号
  • 扫码关注公众号
  • 扫码关注APP
快捷导航
查看: 2386|回复: 5

[民生百态] 关于金融科技公司本人的一些看法,互联网巨头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何而出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军、周鸿祎、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刘强东、王兴、张一鸣、程维、携程、微博曹国伟、YY李学凌、趣店罗敏……把中国互联网巨头、新贵的名字一个个数过来,让你猜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业务。猜的到吗?答案是:放贷款。



是啊,别看他们为做手机、做搜索、做社交、做电商、做酒店、做O2O争得面红耳赤、兄弟反目。但是放贷,也只有放贷,才是中国互联网大佬们的兵家必争之地。



消费金融是最近几年突然兴起的概念,又常常和“普惠金融”混合在一起包装兜售。在这个如火箭般蹿升的过程中,中国消费金融占GDP的比重突飞猛进。更致命的是,借款人以年轻人为主力。



融360曾做过统计,互联网金融的借贷者,90后和00后相加占比53.05%,超过一半。在这份调查中,近三成用户以贷养贷,5.44%的用户已经资不抵债。借助于新金融科技,使得消费信贷发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过分诱导年轻一代提前消费、借贷消费,这个可能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可以理解,这代孩子就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巨头要把流量转化为收入,他们当然首当其冲。



中国肯定不是全世界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但我们却是年轻人负债最重的国家。



记得有一次在抖音不小心给360借条广告点了“赞”。于是接下来我的抖音流里隔三差五都是360借条的广告,广告场景从高端餐厅、打高尔夫、游艇出海一直刷到上私人飞机。一怒之下点击“不感兴趣”,于是开始收到拍拍贷的植入广告。总之,抖音算法盯上我了。

巨头们的数据、算法、算力、场景已经太强大了。当你在社交网络刚刚分享自己当妈妈的喜悦,转眼就收到尿不湿的广告;明明你只是在和朋友闲聊想吃日料,某APP就给你弹出了附近的餐厅和日料的外卖。今天,在中国,打开APP一刹那最显眼的位置一定是你最有可能或者最需要购买的商品,休闲娱乐的空隙你会被引入到最符合你胃口的游戏和视频。既然50年前,以健康的名义,那套低效的营销系统不被允许售卖香烟和毒品,那么如今这套缜密、科学、高效的系统就不应该被用于向年轻人推销“贷款”这种商品。

我不是说借钱不好。



准确地说,科技巨头对于借钱这件事情的改造方向是错误和恶意的。好的科技不是让用户更便捷地借钱,而应该是让用户更负责地借钱。



我朋友跟我分享过一次他做投资尽调的事情。



在一家从事普惠金融的科技公司,朋友向产品经理提出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建议:既然我们技术那么好、数据那么全,不如设置一个功能,当A成功借款,我们向A的父母、配偶发一条短信,“A借款XX元,望知悉”。他觉得这样明显的好处有二。第一,规范用途(这样就不太可能拿借款去赌博、打赏女主播),第二,锁定还款(家人都知悉了,在还款上多个准备)。



会议室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朋友以为大家是担心合规问题,于是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这个可以在提款前让A授权嘛,没有法律风险的。你们调用A的通讯录、手机位置、短信、通信记录来做风险分析和催收,这些脏活才有法律风险呢……



最后投资没谈成。尽调完吃了一个异常客气的晚饭,第二场竟然没叫他。



这个行业里,利率高不会丢失客户。因为高利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隐藏,比如强制购买还款保险、还款频率安排、手续费和砍头息,客户没有能力察觉真实利率,谈何比较。但是朋友提出的如此百益无害的功能,没有任何一家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愿意开发,道理很简单:要通知家人,90%的借款需求都跑到别家了。他们才没有想做普惠、做小微、解决家庭资金周转困难,他们就是放贷款,他们就是想赚大钱。



中国有巨头,但是没有巨头的担当。中国没有理想主义,只有经过包装的理想。所谓科技巨头,一群被吹捧为没有“原罪”的新企业家,也是嘴上谈着主义,心里想着生意。

雷军和周鸿祎有初衷。米粉那么多,360产品的用户那么多,不放贷,积累的流量和数据岂不就是浪费了。到这一步,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当他们把广告投放到网易云音乐、微信朋友圈、抖音短视频等价格不菲的外部渠道,则标志着雷和周已经从“流量和数据不用就浪费”过渡到了“我想好了,就是要做这个生意,赚这个钱”。



大到马云化腾李彦宏,小到趣店乐信拍拍贷,没人会说自己是放贷的,大家都说自己是金融科技企业,自己做的是——“科技输出”。



为了强调这一点,360金融甚至把名字改成了“360数科”。



所谓“科技输出”,就是科技公司自己不放贷款,作为一个平台,左边是借款人,右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只是拉个皮条,把借款人推荐给银行等金融机构。



这一模式绝不可能成形。简单来说,如果双方完全符合监管的合规要求,风控由银行来做,资金由银行提供,风险也完全由银行独自承担,科技公司只负责提供客户,那么科技公司就不能再获得那么高的利润。



当然,没有比金融机构更精明的玩家,他们愿意参与就是因为科技公司拍了胸脯,“我推介过来的借款人你尽管放款,出了问题我自己买回来,不影响你收益”。



这些年每一家从事消费金融的科技公司,都宣传自己贷款的违约率如何如何低。其实这个M3(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的占比)并没有什么意义。银行的坏账呆账核销有着严格的管理办法,从申报、界定、取证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银行的不良率相对可信。但是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因为不受监管,出现坏账可以自由回购、核销,M3想做多低就能做多低。反正底层贷款利润高,随便玩儿。



要赚钱的时候,把自己当金融公司;要负责任被监管的时候,就说自己是科技公司。这套玩法,要是再这样放任下去,风险就会通过助贷,蔓延到了整个中国的金融系统。

那个彻夜用哈勃望远镜寻找彗星的少年,那个每天7点去武大图书馆占座的少年,那个当记者不肯和众人一样收车马费的少年,那个坐在国定路一间向南的教室感受新闻理想主义的少年,那个怀着乡亲们送的鸡蛋去读大学的少年……肯定是依靠一些更崇高的信念,支撑你们做出今天的成绩,从而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何出发。

发表于 2020-12-2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融科技公司都是坑
年轻人负债累累,如果到头来剩下烂命一条,群体巨大,最后可能会为求翻身奋力一博,或许有一天会点燃…,那是国家社会最不愿发展成的恶果。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资本家就是资本家,资本家从来都是为了赚钱,他们可不曾忘了为何出发!只是善于放各种漂亮的烟雾弹迷惑众人罢了。政府的反垄断调查来得好。
发表于 2020-12-2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没有这群人,想当年2006年别说想贷款借钱,我连申请一张信用卡的资格都没有。。。
科技{:1_1011:}{:1_1011:}{:1_10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