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三十二年,新宁铁路正式动工。之后斗山至公益、公益至北街两条路线先后通车,我国第一条国人自主投资、自主建造、自主运营修筑的民营铁路,也是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开始走入世人眼前。铁路的建设大大便利了台山本地的交通,促进了台山的经济发展。恩平、阳江绅商学界各团体纷纷致函新宁铁路总理陈宜禧,希望新宁铁路展筑阳江支线。陈宜禧先后两次勘察阳江路线,沿筋坑、水南、三合直达白沙墟,沿线各乡绅商士庶无不欢迎,希望集股修路。陈宜禧大受感动,决定以分段展筑的方法,先由宁城站分轨修至台山白沙旧墟,再由白沙接筑跨海建桥,经恩平直达阳江那龙。但斗山至公益、公益至北街两条路线建成后,陈宜禧欠下了不少债务。1916年,新宁铁路公司盈利后结清了所有欠款后,白沙段计划中的西部路线开始施工。鉴于海外招股困难,陈宜禧便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招股:一是凡铁路沿线所占用的土地,按当时地价折算招股;二是发动沿线村镇居民,分姓氏宗族进行集股。 当时白沙墟有两个大姓宗族:马姓和黄姓。马姓集中在白沙墟周围的平原盆地,黄姓则集中在潮境附近等地。陈宜禧采取发动沿线村镇乡民,分姓氏宗族进行集股办法修筑铁路,竟引起黄马修路之争。以香港太平绅士马叙朝、马持隆为首的马姓认股25万元,黄氏不甘示弱集股12万元。但黄氏宗族对铁路走向不满意,选代表上书交通部,认为取消了原定经过潮境的线路,改为过三合直达白沙,是舍繁荣而经偏僻。陈宜禧则认为,潮境被群山环绕,不宜工程施工,且延长线路会增多建筑成本,有损铁路的营业利益。1918年3月,正当铁路修筑至横坑、水寨时,黄族乡民数百人群起反抗、“火烧工棚”。后经新宁铁路公司与黄族代表反复协商,双方同意由长江站修筑一条四公里支线直通潮境,这场事端才告一段落。后因资金短缺,潮境支线终未建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