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寺别名众多,打开百度或谷歌地图,地图上标示的戒幢律寺、西园古刹、西园指的都是西园寺,同一个地方。寺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1294年),原名归元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明嘉靖年间,曾一度被留园的建造者太仆寺卿徐泰时改为私家园林。现在寺庙作为苏州城内唯一一座寺庙园林,其寺庙与园林相结合的建筑特点,应是受明代时的影响。 寺庙主要建筑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沿中轴线一一参观即可。寺庙外最南边是写着“戒幢律寺”的照壁,照壁北边是并排跨于上塘河上的福德桥、智慧桥,河对岸有写着“敕赐西园戒幢律寺”的御赐牌楼,牌楼最上方正中竖匾“震国戒幢”几字是清光绪皇帝御赐的。 御赐牌楼北边是山门,进入山门,就算进入庙内。先看到个大广场,种满松柏。西园寺内古树很多,香樟、银杏树等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沿甬道往北,路的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走过甬道后能看到天王殿、大雄宝殿。最北端的的三宝楼是藏经阁,不对外开放。 大雄宝殿东侧有观音殿,西侧的五百罗汉堂是寺庙里最值得一看的建筑。有五百座贴着金的清代罗汉塑像,造型各异。拜过堂中央用香樟木雕成的13米高的千手观音后,就开始“数罗汉”这一特色活动。男左女右,选一尊自己看得顺眼的开始数,一尊一尊依次数到自己虚岁年龄停下,你面前的这尊罗汉就代表了你的今生。记住罗汉的序号,到罗汉堂门口请一张对应的罗汉卡,上面有注释签文。罗汉堂的南侧有济公雕像,北侧有疯僧雕像,两座雕像的衣带与褶皱都仿佛真的一样,相传是当年塑造五百罗汉像的两个带班老师傅的比美之作。 接着往西走,寺庙西部的西花园也是一大看点。这里是苏州园林风格最浓郁的地方,中间是蝌蚪形状的放生池,头朝南,尾朝北,尾巴又向东南方向延伸,引池水绕园一周,直通大雄宝殿前的香积池,与江南园林处处是水景的建筑特点如出一辙。湖中央是湖心亭,加上周边假山与亭台楼阁,说这里是寺庙已一点都不像了。 放生池中两头活了400多年的明代斑鳖一直是游客津津乐道的话题,斑鳖是十分珍贵的,全世界都没有几只。可惜其中一只在2007年仙去,放生池的西南角塑有大鳖铜像,看不到大鳖的游客可与铜像合影弥补遗憾。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御赐牌楼 走下福德桥、智慧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而雄浑的御赐牌楼,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参差有致。上部为木枋楼,正中置明楼,左右为边楼。这种结构与气派的山门,在江南寺院中是不多见的。 牌楼的中门横额上写着“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两边石柱上对联上联是“佛日增辉,重开阊阖”,下联为“宗风振律,大启丛林”。“重开”指原寺在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天国军队烧毁,后来重建。“阊阖”指西园寺所处的位置是在苏州阊门外。“宗风振律”说明西园寺是律宗道场。“丛林”就是指僧众聚居的寺院。这幅镌刻楹联,既是西园寺昔日辉煌的见证,更是今日欣逢盛世、梵刹重辉的写照。正中最上方明楼上竖额写着“震国戒幢”。1903年,广慧老和尚五十岁时亲自到北京恭请《龙藏》(佛教《大藏经》的一种),光绪皇帝敕赐“紫衣沙门,震国戒幢”,这就是匾额的来源。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