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广山区涯佬是俚僚瑶壮人的后代
三干多年来,两广境内有汉族及越族、俚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5000—6000年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地区,广泛居住着越族,因部落众多,称为百越或百粤。今天两广交界山区的涯人就是当年(俚僚瑶壮)越族人的后代。
秦汉之际,居住于岭南地区的民族,主要是南越族。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岭南,于其地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岭南开始归入统一的封建统治政府的版图,大批汉人开始进入岭南与越族杂处。在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两广涯人的祖先越族人开始进入汉化时刻。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征贰起兵反汉,占领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建武十七年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南征交趾。进军路线是从湘江上游过灵渠入漓江,从苍梧沿北流江入北流,过鬼门关南下合浦,再沿北部湾海岸进入交趾。十九年汉军杀征侧、征贰,平定交趾。此次军事行动,有不少汉族人留居两广,与山区的俚僚瑶壮越人共处。
东汉的史籍已有俚人等少数民族的记载。俚僚是南越的一支,很早便发展为俚族。汉时称“俚”,亦有时称“里”,为南越土著民族的一种。《后汉书·南蛮列传》:“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徽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汉里君。”可见俚人分布在秦象郡范围(包括今天的两广山区),且已有国家组织,才会封张游为“里君”。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至隋,居住两广各地的主要是俚僚瑶壮等族,史籍多有记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无君主,恃在山险,不用王,自古及今,弥历年昕。《隋书·何稠传》:开皇十七年,桂州、罗州等地俚瑶人起事,何稠领兵进讨,罗州(今天的廉江)俚首庞靖等降。因此,六朝至隋,两广山区境内当时的土著居民是俚僚瑶壮族,历史文献有载。
南朝至隋朝这一百多年间,是俚僚瑶壮等汉化的重要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广设州郡,加强边远地区的治理。今化州境在宋时有罗州县,齐时有高兴郡,罗州县,梁、陈时有罗州、高兴郡、石龙郡及石龙县、高兴县等,这些政权机构推行汉族政治,促使俚僚瑶壮汉化。唐代,国力强盛,汉人不断迁入两广境内。受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两广境内土著俚僚瑶壮
族进一步汉化,为演化成今天的涯人奠定历史基础。
宋、明代,俚僚瑶壮等族是两广山区的主要土著民族,而主要又是瑶壮族,主要聚居于山区。瑶族是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隋唐时期有“莫徭”之称,宋以后称“瑶”,本繁殖于两湖及浙赣诸省。至宋代移入广东北部、西部及广西一带。明中期以后,大部分逐渐汉化,与汉族融合。
清初,山区间仍有不少瑶族、壮族居民,至康熙、乾隆间逐渐与汉族居民融合,至雍正年间已尽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变为涯人,两广交界山区的俚僚瑶壮等土著少数民族从此消失。从此,桂东南与粤西山区成为涯人的聚居地区。
根据各类的史志与田野考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现在博白,陆川,廉江,信宜,电白,阳春等桂东南与粤西交界山区的涯人就是汉化了俚僚瑶壮等少数民族后代。今天两广山区的涯人,他们本来就是两广山区的土著人,其只不过是被迫适应历史政治时代潮流的产物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