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也称牌坊,是地坛主门—西门的第一座建筑物。明清两代皇帝到地坛祭地首先经过牌楼,再进坛门,地坛牌楼与颐和园东门外牌楼一样高大雄伟。 地坛牌楼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明代祭地的场所依据周礼“夏至祀地于泽中方丘”而建,始称“方泽坛”,后改称“地坛”。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建造之初即在西门处规划有一座石牌楼。因当时西门所面临的街道为泰折街,该牌楼被称为“泰折坊”,泰折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结构。清雍正二年(1724),朝廷曾对牌楼进行修葺,并因街道名称而改为“广厚街”牌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广厚街”牌楼因石质风化严重被重建为四柱三间七楼式木牌楼。从1925年地坛被辟为公园之后的老照片可见,牌楼的三个楼上均有匾额,戗杆多达20根,据统计,该牌楼为北京戗杆最多的牌楼。20世纪50年代,因城市规划的需要,牌楼被拆除,今天我们所见的地坛牌楼为1990年按照乾隆年间的样式重建的。重建后的牌楼为仿木结构,正面匾额书“地坛”二字,背面匾额书“广厚街”,并且去掉了用于支撑的戗杆。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