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坪风雨桥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俗称花桥,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历史上曾多次修葺。桥上建三座桥楼,中楼形似鼓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被称为桥上鼓楼,高10.2米,两端桥楼为三重檐四角歇山顶,高5.8米,桥廊屋脊上泥塑熬鱼、双龙抢宝、双凤朝阳,中楼四柱绘青龙和凤凰,栩栩如生,壁板穿枋上绘有民族风情、历史人物故事彩画和卷草花纹、楹联等。整座花桥结构巧妙,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雄伟壮观,造型结构居全国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为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2004年夏,上游连降大雨,地坪风雨桥部分冲毁,现在看到的桥是2008年8月18日重新建成的。
黎平地坪风雨桥在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城南109公里的地坪乡上、下寨与甘龙之间,横跨水口河上。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1959年毁于火,196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1966年遭破坏,198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和黎平县人民政府再次拨款修葺,修复了原貌。 桥全长55.88米,桥廊宽3.85米,桥面距水面约11米。桥下有一石墩,将桥分为二孔,左右两孔净跨分别为13.77米和21.42米,均超过木料所能达到的跨度。为了缩小跨度,该桥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桥方法,在河两岸的金刚墙上及桥墩上各加二层伸臂梁,以承托主梁。伸臂梁每层由9根杉圆木组成。主梁亦为二层,每层由7根杉圆木组成。伸臂梁及主梁的两端均以横枋榫连,其间又加横木连成一体。左岸金刚墙上第一层伸臂梁挑出2米,第二层再挑出1.35米,共挑出3.35米,以此类推,每孔可减少跨度6.7米,从而使左岸一孔达到了安全跨度(7.07米),右岸一孔的跨度虽缩小到14.72米,但仍然偏大,致使主梁受弯变形,整个桥廊明显下坠。 桥梁两侧装直棂栏杆,高1.1米,栏杆外设披檐。廊的两侧设有长凳供行人小憩。廊壁上绘有侗族历史人物故事及山水花鸟等笔画。桥廊的正脊上塑鸳鸯、鸾凤和二龙抢宝。桥墩上部及廊的两端分别建阁楼一座:中阁楼为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顶上安有宝珠,檐下饰如意斗拱,木构架净高9.92米,连宝珠通高11.4米,它的4根金柱上各绘青龙一条,天花板上绘有龙、凤、鹤、牛等图案。桥的两端阁楼皆为四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7.8米。这三座阁楼屋檐层叠,形似鼓楼,是侗寨建筑的特有姓氏。 地坪风雨桥的木构架全系榫接,不用一钉一铆,造型美观,具有浓厚的民族建筑特色。 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7月20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将地坪风雨桥冲毁。地坪风雨桥已按原貌进行修复。 地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