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周一),新华社报道称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送电成功。
该反应堆20日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商业化高温气冷堆正式投运,石岛湾核电站有望于2022年年中实现双堆商业运行。
此前于2021年9月12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 1 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机组正式开启带核功率运行。据测算,石岛湾核电站满功率运行每年可发电14亿度,为200万居民提供生活用电,相对燃煤发电可减少9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石岛湾采用第四代核电技术,第四代核电技术以核安全为核心,强化了防止核扩散等方面的要求。目前,石岛湾2号反应堆并网发电前的各项试验正在有序进行。石岛湾核电站是全球首个并网发电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意味着在该领域我国成为世界核电技术的领跑者。
预计我国将在2030-2040年实现第四代核反应堆大型化商业应用示范,2050年全面实现第四代核能系统的目标要求,使四代核能在供热、制氢、冶金、化工、海水淡化等方面具备规模建设条件。
第四代核电技术是具备未来大规模建设基础的核电技术,其安全性较高。
第四代核电技术主要有六种设计概念,包括三种快中子堆(钠冷快堆、铅冷快堆和气冷快堆)和三种热中子堆(超临界水冷堆、超高温气冷堆和熔盐堆)。目前我国在高温气冷堆和钍基熔盐堆两路线投入资源相对较多,相关试验、示范项目进展较快。
1、高温气冷堆:以氦气作为冷却剂、石墨作为慢化剂,模块化建造,固有安全性高。
2021年9月12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 1 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机组正式开启带核功率运行。12月20日,该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这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商业化高温气冷堆正式投运。
安全特性:高温气冷堆采用高性能燃料元件,通过大的负温度系数,实现了反应堆的固有安全特性,排除了验证放射事故的发生。
发电效率:在核能发电领域,产生更高的温度意味着发电效率也更高。高温气冷堆在冷却过程中不使用水,通常以石墨作为慢化剂,以氦气作为冷却剂,堆芯出口温度可达 800-1000℃,高温使发电效率提高 30%以上。
经济性:高温气冷堆转换比(0.7-0.8)较高,通过气冷替代水冷,无需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在缺水的地方也可以建造和运行。此外,高温气冷堆可以通过模块化方式建造,如此可大大缩短工期,提升经济性和环境适用性。
高温制氢:高温气冷堆堆芯出口温度可达 800-1000℃,在 800℃时,高温电解的理论效率高于 50%,温度升高会使效率进一步提高。因此,利用高温气冷堆技术为基础,进一步发展高温电解制氢是未来高温气冷堆的重要应用方向。
据测算,高温堆热化学制氢成本仅20元,接近化石能源制氢和焦炉煤气提氢成本,是成本最低的大规模新型制氢技术。高温气冷堆是最适合用于制氢的反应堆堆型。
由于高温气冷堆具有安全性强、高发电效率、经济性强等优点,未来可以在全国内陆以及更广阔范围内建设和应用,有效拓展核电使用范围和市场空间。
2、钍基熔盐堆(TMSR):冷却剂是氟化盐,安全性高;热转换效率更高,且钍矿资源丰富。
我国采用另一“四代核电”技术路线的甘肃武威钍基熔盐堆(TMSR),于 2018 年开工建造,主体工程于2021年5月已基本完工,并于8月底完成机电安装,9月启动调试。
安全性:与当前水冷却剂不同,钍基熔盐堆的冷却剂是氟化盐,在冷却后凝固成固态盐,基本不会泄露和污染环境。传统核电站需要建立在靠水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而钍基熔盐堆不借助水冷,因而可以在内陆偏远地区建造,安全性更高。经过充分燃烧后,理论上钍基熔盐堆产生的核废料仅为现有技术的千分之一。
发电效率:在核能发电领域,产生更高的温度意味着发电效率也更高。钍基熔盐堆的堆芯结构较为简单,因而可以设计成具有较高功率输出的小型反应堆,温度可达700-800℃。钍基熔盐堆发电效率高达45%-50%,与常规核电站中的轻水反应堆相比,熔盐反应堆的运行温度要高得多。
经济性:自然界中钍的储量,远比铀丰富,据估算世界上已知的钍储量是轴的 3 倍,可以为世界提供 1 万年的能源支持。我国钍的储量位列世界第二,提炼技术成熟,没有卡脖子的问题。
钍基熔盐堆主要优点在于其采用氟化盐作为冷却剂,运行过程中固有安全性更高,可以远离沿海人口密集的地区展开建设。且热转换效率更高,确保更好的经济性。更重要的是,我国钍资源丰富,可以确保核电生产的原材料充足,不会被卡脖子。因此第四代核电站-钍基熔盐堆若技术成熟后,可大规模向偏远人少的地区铺开推广。
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确保安全"的背景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核电的主要优点在于稳定性强且发电效率高。与水电相比,核电不存在枯水期问题;与煤电相比,核电燃料较少受到交通状况的影响;与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相比,核电没有间歇性、间断性等问题。
但是核电的主要缺点在于核电站安全性问题,核电站遇到极端天气和其他是极端事件时,存在核泄漏的风险。
截至2021年8月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有51台,装机容量为53.3GW;在建核电机组数为18台,装机容量为19.02GW。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核电在运机组占比约11.5%左右。
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先后提出“积极有序发展核电”,预计2021-2025年中国年均核准6-8台核电机组,总体基调偏稳步推进为主。
核电产业链
我国第四代商业化高温气冷堆正式投运,核电产业链整体有望受益。
核电产业链包括了上游核燃料、其他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环节包括核反应堆、核电核心设备制造及核电辅助设备制造;下游环节主要包括核电站建设及运营维护。
相比于当前的核电站而言,第四代核电站主要在高温气冷堆/钍基熔盐堆等以及相关设备有区别,其他建筑工程与电力建设、施工、核电站运营等差别不大。
其中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主要是增加了高温气冷堆的使用,氦风机等设备是增量部分。
而钍基熔盐堆核电站将增加钍基熔盐堆的使用,因而上游钍矿、关键设备主容器、堆内支撑装置等有望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