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广东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出台的首个具体举措。《意见》从生产、流通、基础设施等6方面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出了部署,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率先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近年来,广东积极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碳排放广泛存在于能源、工业、交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发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

一直以来,信息通信行业是能耗大户。锂电池可用于电网削峰填谷及新能源发电储能,从而节省大量电能,但火灾隐患是锂电池最大的痛点。近日,中国电信研究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部研发出安全锂电及光储一体系列产品,消除了锂电池的消防安全隐患,推动锂电池大规模使用于光伏发电场景,未来通信局站有望大幅降低碳排放。
中国电信研究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部高级专家 赖世能:我们的“零起火”技术使得锂电池可以更安全、更广泛地在数据中心通信机楼等高耗能场所使用,应用到光伏发电当中,可节能50%以上,为节能降碳作出重要贡献。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绿色低碳的二次清洁能源,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发展氢能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深度脱碳。在佛山市南海区的这家工厂里,随着机械手的缓慢转动,氢能产业的关键零部件之一的燃料电池催化剂正在被合成,这是全国首条全自动化燃料电池催化剂生产线。
某新能源科技公司生产负责人 范亚威:这条生产线设计产能每年是2000公斤,目前在氢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更多依赖进口,我们首先就实现了国产化的替代过程,比进口大概有15%的价格优势。

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核心区,拥有涵盖氢气生产储运及设备研制、加氢站设计与建设、燃料电池及系统等多个环节,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预计到2030年,佛山将建成千亿级氢能源产业集群。
佛山市南海区发改局副局长 蔡德权:现在集聚了超过一百家氢能企业和相关的机构,特别是在燃料电池系统方面。
某新能源技术公司销售总监 钱继冉:产业链已经非常完善了,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可以为我们做配套,我们通过做大自己的产值,吸引上下游的配套商过来一块做配套,完善整个产业链体系。

水泥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近年来,梅州通过启动绿色水泥工厂行动,推动智能水泥工厂建设。600万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是当前水泥行业单位产能最大、能耗消耗最低的水泥生产线项目。在“双碳”的背景下,梅州正积极加快发展水泥上下游产业配套及储能项目强链延链补链,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径。
某水泥企业总经理 何坤皇:我们推进传统水泥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通过使用替代原料、替代燃料和清洁能源替换,争取减少20%以上的辅材资源消耗,减少30%以上的煤炭能源消耗,真正实现清洁生产、低碳生产。

近年来,广东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达22微克/立方米,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两年优于世卫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4.3%,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连续7年全指标达标。“广东蓝”的背后,是广东持续推进产业优化、能源调整以及污染减排等精细化、系统化治理,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曾雪兰:在能源转型方面,广东省不断提高能源的清洁化水平,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2020年,广东省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就已经提高到了29%,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了14个百分点,广东省的碳排放强度和能耗强度,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以及三分之二,位于全国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