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
青年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又创历史新高,加剧了青年人就业压力。6月份,16岁-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为19.3%,处于今年以来较高水平。
大学生就业现状
2022年应届毕业生目前均已离校进入社会,这些群体有多少真正就业了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视角来感知今年大学生就业状况。
从大学生个人视角来看,一个班40个学生,你看看真正符合自身意愿的就业人数有多少,除一下总人数,就是你们班真正意义的就业率。
为什么要强调符合自身意愿的就业人数呢?因为有很多同学其实压根儿不想做销售、不想送外卖、不想跑网约车,但是现实的就业形势是,除了名校毕业生外,你想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这个可能性低得可怜。
杠精会说,销售不算工作岗位吗?外卖不算工作岗位吗?
当然算!去工厂拧螺丝都算!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但是你必须认识到,你多上4年大学的投资与回报是否成比例,你多上4年大学的初衷是什么?
如果从事中专、技校、高中毕业生就可以干的工作,你多上4年大学的意义何在?为什么不在4年前直接进入社会,最起码也积累4年工作经验了!
所以,真正统计大学生的就业率,你必须要统计“符合就业意愿”的就业率,而不是进入社会“不得不”工作的就业率。
从职场打工人视角来看,你看看你们企业今年招聘了多少应届毕业生,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大概是多少,与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做个比较,你会发现进入企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数是在连年下降的。
不少招聘网站的销售人员反馈,今年很多企业的招聘费用投入、招聘职位相比2020年大幅度减少,这背后其实就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的表现。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
网上很多不懂人力资源管理的网红都在吐槽“失业又添新概念”,你去翻开人力资源管理书籍看看,至少15年前的教材上就有“摩擦性失业”的概念,不懂别乱喷。
摩擦性失业的概念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经济结构转型期间,摩擦性失业的问题更加突出、更加严峻而已。
摩擦性失业,对于个体而言,是短期的。好比说,家里老人生病,你必须要辞职专心照顾,在你照顾老人期间,就会计入摩擦性失业的统计口径。这对个体的影响并不大。
与摩擦性失业相比,更可怕的是结构性失业。
好比你现在口渴难耐,但是我只给你馒头,有用吗?当然没用!
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就跟上边的例子如出一辙,企业需要科技型、创新型人才,高校培养出来一堆所谓的“管理型”人才,有用吗?
举个最贴切的例子,2021年开始限制教培行业后,原来近千万的教培人面临的就是结构性失业,你十几年来从事的都是教学生英语、数学、语文,这行业突然不让干了,转型做其他工作,你知道收入要降低多少?你知道找工作的难度有多高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