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的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的夜空独自闪烁,他们是孤独症儿童,他们有个孤独又充满诗意的名字:“星星的孩子”,相比普通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心理的疏导和压力的宣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要求各地为辖区内常住的6岁以下儿童提供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
《服务规范》要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初筛服务,为0至6岁儿童提供11次心理行为发育初筛服务。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复筛服务,定期统计辖区内复筛异常儿童数量及相关信息,汇总上报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规范》明确,由综合医院儿科、精神专科医院儿科、儿童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具有孤独症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儿童孤独症诊断服务。由具有儿童孤独症干预康复能力的特殊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的儿科和有资质的儿童心理康复机构等承担干预康复训练,帮助孤独症儿童实现就近就便干预。
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7‰。孤独症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南方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