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多省市为有效改变不提拔不考察、不调整不接触干部的状态,探索实施“非任用性考察”工作机制,为全面准确掌握干部现实表现,近距离多渠道考察识别干部拓宽工作路径。用好非任用性考察机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质量,扩充高素质干部人才储备库,不断激励新时代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乐于奉献,实行机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需要组织人事部门对症下药,探索解决问题新方法。 明确机制考察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非任用性考察机制中规定,在没有干部选任需求的情况下,不带组织意图、不搞会前通气、不设职务岗位,结合年度考察工作、平时考核结果,每年在单位组织一次“民主推优”活动,在县属副科级及以下干部中,根据单位实际,分班子成员、中层骨干、年轻干部三个层面,各推荐1—2名优秀干部人选作为无任用储备干部,县级人事部门对“推优”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分类分层建立“推优”数据库,并针对被推荐人选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作为近期可提拔、交流、任用的领导干部预备人选。严格按照机制内容考察考核干部,灵活运用考察形式,有利于准确掌握干部日常表现,全面掌握了解干部综合情况。 收集干部多方表现,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考察干部不应局限在单位范围内,更应该走出去,倾听群众心声,审视工作实绩。采取民意调查、一线暗访、交叉评议等多种方式,深入到基层干部群众中,深入到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全面了解干部人前人后、工作时间内外真实表现,掌握干部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精神状态、群众口碑以及缺点不足。综合运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信访维稳、网络舆情等各方面成果,客观画好干部“政治像”,为提拔任用干部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考察信息,防止干部选任考察时以票取人。 注重考察结果运用,坚持多举并措、长期有效的原则。着眼于干部队伍建设近期需求和长远战略需要,科学运用非任用性考察结果,把优秀干部推荐与储备干部培养、动态管理等工作有效衔接,切实将干部考察、干部培养、干部储备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根据考察情况对干部能力素质进行评估,对政治素质好、表现特别优秀的,列入年轻干部储备库,作为下次选拔任用推荐人选;二是对想干事、能干事但经验和专业能力不足的,与储备干部动态管理有效衔接,有针对性地通过教育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关注和培养;三是对考察中发现工作方式、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及时督促、提醒;四是对表现较差、存在突出问题的,列入干部“负面清单”库,及时按规定进行组织处理,充分发挥考察最大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