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薯当米度年华,鼓腹安闲海外家。”健康美味的红薯,因是泊来之物,故名番薯。不过,这种养育亿万人民的食品,也与粤西人物有关,与电白番薯林公庙有关。
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番薯在16世纪末叶(大约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传入渠道至少有三种可能,一是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缅甸,再传入中国云南;二是葡萄牙人传到越南,东莞人陈益或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广东;三是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长乐人陈振龙再传入中国福建。三路先后传入中国,互不关联。其中林怀兰带回来的是番薯,陈益和陈振龙带回来的均是番薯藤。而在茂名地区,番薯林公林怀兰的故事更亲近。
在霞洞镇下洞上古楼村一片5号,有当年番薯林公庙的遗址。
我们徒步寻找,辗转曲折深入街巷村舍。在遗址四周是现代楼宇民居,散布白灰水的空地,静悄悄安于一隅 。
“番薯林公庙”原在清朝乾隆年间所建。林怀兰,也可谓“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他是明朝高州府吴川梅菉人,现属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梅菉镇。《电白县志》记载:广东吴川县中医林怀兰,医术高明,经常到交趾(今越南)行医,并为守关将领治病。明朝万历年间,他非常曲折地将薯种带回电白县。由于林怀兰外公居于电白县霞洞乡,他小时候在外公家生活、读书、学艺,对霞洞很有感情,他带回的番薯种首先放在霞洞种植。霞洞人民以番薯充饥度过了饥荒年代,因而建立“番薯林公庙”,庙门楹联上联“传薯由外国”,下联“祖庙建中华”。内立两尊神像,以纪念林怀兰和越南关将。这些历史也有相关文献印证,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版的《辞源》对“番薯”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电白县志》记载:“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副榜崔腾云率乡人建立。相传番薯出交趾。”
据当地老学者王启明先生介绍,公庙边原来还有水井,这里曾经还有一条番薯街。当年每逢圩日,霞洞人番薯买卖交易都是在庙门口进行,每个卖番薯农民都会挑选一二条好番薯放进庙内祭坛,以表示对“番薯林公”的敬意。“番薯林公”从越南将半节生番薯藏在发髻里带回霞洞种植,带回的番薯种称“番鬼公”番薯,这在当地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只可惜,电白番薯林公庙1956年被拆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电白山区群众常把番薯做成番薯饭、番薯黄豆汤、番薯粥、番薯糍粑、番薯饼、番薯粉皮、番薯干片等食物,借此度过了艰苦岁月。当年霞洞粮管所曾把番薯干折成主粮分配给居民购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霞洞番薯被湛江地区农业局评为“高产优质番薯”。1974年,广东省粮食局工作队到电白县霞洞公社永乐大队开展工作,盛赞霞洞番薯好吃,每个月都将部分大米跟农民交换番薯吃。1977年夏天,原电白县委书记赵守桐深入永乐大队检查工作,吃了番薯汤留下深刻印象,赞扬霞洞番薯味道好。2019年茂名市“两会”召开期间,曾有政协委员递交《关于挖掘和保护引种蜜香番薯历史文化,擦亮霞洞“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乡”历史招牌的建议》提案。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白霞洞镇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生产,发动群众种植优质高产的番薯品种,将其加工成熟食薯片或薯条。同时,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霞洞番薯系列产品,期待早日擦亮霞洞番薯这块历史招牌,将其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目前霞洞镇人民政府积极推动“霞洞番薯”产品花样众多的食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番薯林公庙”为文物保护单位,筹建番薯林公纪念公园。
“笑殊香粳供天府,喜并山芋唤地瓜。”返程时,我们专程从霞洞市场自购了一袋红薯,以作留念。
或许这里的番薯不只是一种食品,还是一种民生福祉的传承。
(本文作者廖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作协副主席,茂名政协文史专员。)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
今日电白编辑部
编辑:晨希
版式:崔华星
终审:赖广昭
总监:陈妍
|
|